活动开场引好奇

3月9日,莲湖区环西街道西仪社区的青苗儿童服务站举办了一场独特的活动。西安美术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手持绣绷,轻声说道:“这绣花针竟源自南宋时期。”此言一出,立刻吸引了20组亲子家庭中孩子们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被迅速激发,目光不由自主地集中到了志愿者手中的绣绷上。

墩绣知识大科普

莲湖区长安心理辅导中心主持了活动的启动。志愿者们向家长与孩子们阐释了中国墩绣文化的过往与进步,使众人深刻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技艺跨越时代的非凡吸引力。随后,通过视频详细展示了墩绣的八种针法及其技巧。特别强调墩绣中的难点——“三隐三现”,即需巧妙地隐藏三层绣线,以实现图案立体于绣布之上的效果。在演示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们均表现出了极高的专注度。

孩子初遇针法难题

孩子们面对墩绣的复杂针法时,纷纷感叹技艺之难,将其比喻为难以攀登的高山。尽管如此,他们并未因难而退,而是积极尝试,不断探索。家长们亦然,与孩子们并肩学习,细致研究每一针一线,现场氛围异常活跃。

实践感悟针法规律

实操过程中,孩子们逐步领悟了针法的内在规律。曾感棘手的针法,经多次尝试后,变得不再生疏。他们脸上显现出专注与认真的表情,绣针操作愈发娴熟。家长亦投身于孩子的学习之中,与孩子共同研究、共同探索,亲子间的交流愈发紧密。

亲子互动增进感情

在持续三个半小时的亲手制作过程中,绣针在棉布上频繁舞动。期间,孩子们与家长们携手并进,共同成长。孩子们完成人生中首件墩绣作品时,家长们的眼中洋溢着骄傲。朵朵将绣有“妈妈是超人”字样的杯垫赠予母亲,乐乐则将绣有爱心图案的小手帕系在母亲手腕,这些温馨的行为使得现场洋溢着深厚的亲情氛围。

坚持完成收获感动

鸿鸿在家人陆续离去后,依然执着于手中的针线活。经过半小时的专注努力,他完成了绣有“爱你”字样的小手帕,并将其赠予母亲。李女士对儿子的礼物感到十分感动,紧紧拥抱并连连夸赞。活动策划者雷春霜表示,目睹亲子间的温馨互动,正是她举办此非遗传承课程的目的所在。

你是否愿意和家人一同参与墩绣活动?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点赞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