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州市水务局发布了《广州市水土保持规划(2024-2035年)》修订版。此规划对广州未来数年的水土保持工作具有深远影响。规划中详细阐述了各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关键区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规划目标明确

到2030年,广州的水土保持体系与机制预计将更加健全,管理水平将有显著提高。针对人为因素导致的水土流失问题,将实施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在关键区域取得显著治理效果。届时预计将治理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域,建设31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并保证水土保持率不低于96.00%。至2035年,将全面构建起协同高效的机制体制。届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将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将全面启动,治理区域将扩展至150平方公里。此外,还将新建59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的效果预计将提升至96.36%。

区划精准细致

广州水土保持大动作!到2035年,水土流失将全面控制,你准备好了吗?  第1张

全市划分为四个水土保持区域。北部区域以山地丘陵为特征,主要目标是水源保护和生态维护;中部区域以低矮的山丘为主,主要任务是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中部沿江平原区域致力于改善居住条件和水质保护;南部冲积平原区域同样重视居住环境优化和水质维护。这种区域划分有助于实施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重点区域划定

良口镇和吕田镇被选为防治水土流失的关键地带,故需提前规划防治措施,以避免水土流失情况恶化。花东镇、鳌头镇、温泉镇和派潭镇被确定为治理重点,政府将调集资源进行整治。此外,全市各区域均被视为水土流失的高风险区,因此,全市范围内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

预防保护增强

广州五个自然保护区、二十三个河流型饮用水源保护区及关键生态区需强化预防性保护措施。增强这些区域的生态系统水土保持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水土流失风险,确保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此举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综合治理推进

治理小流域时,主要针对河流系统、村落及城市周边区域,同时整合了多部门资源。水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协作,采取多项综合措施,以增强治理的成效。不断推进重点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有序优化全市水土流失状况。

监测监管强化

全市将开展周期性的水土流失监控,监控对象涵盖关键区域的水土保持加强措施。监控工作将涉及对危害状况的监测与评价、重要工程成效的跟踪,同时促进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确保对水土流失现状的即时了解。全市将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监管力度,提升农林开发等领域的监管强度,同时,严格实施水土保持的监督与执法,以保证相关规划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广州近期开展的水土保持项目预计将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何种积极影响?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同时,别忘了为本文点赞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