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是怀疑自己得了坏病?专家刘金田揭秘疑病心理的真相  第1张

清晨咳嗽引发重病疑虑,究竟是偶然惊慌,还是心理因素在作怪?在“1061运动新视野·心有灵犀”本期节目中,主持人晗冰与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中医心理委员会的刘金田专家,以小林母亲的真实案例为引,向观众揭示了疑病心理的深层之谜。

案例引入

近期,小林的母亲在清晨时常伴有咳嗽。对此,她深感忧虑,怀疑自己可能患有重疾。在儿子的陪同下,她到医院接受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指标均属正常。尽管如此,母亲仍感不适,心中的疑虑并未减轻。此类情况并非少数,许多人都可能面临对健康过度担忧的问题。

疑病心理解读

疑病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健康的过度担忧,这是一种心理障碍。部分人会将常规的生理现象或轻微不适误解为严重疾病的预兆,例如频繁怀疑自己患有癌症或心脏病。即便医学检查显示一切正常,他们仍难以驱散内心的疑虑。心理专家刘金田指出,这种状况在当代社会中较为普遍。

妈妈总是怀疑自己得了坏病?专家刘金田揭秘疑病心理的真相  第2张

核心特征揭秘

疑病心理包含几个主要特点。首先,患者对健康状况表现出过度的担忧,对轻微不适如头痛,常过度联想为严重疾病。其次,他们倾向于不断寻求验证,频繁就医或上网查询症状,但这往往加剧了他们的焦虑。再者,患者长期处于紧张和抑郁的情绪中,这种状态甚至可能干扰其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

心理成因剖析

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疑病心理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类别。首先,心理动力因素,包括童年时期的创伤、持续的生活压力或人际关系的挫折,这些因素可能导致内心矛盾以身体症状的形式显现。其次,认知偏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医学知识的不全面理解,常会导致对症状的过度灾难化解读。社会文化背景下,互联网时代信息量激增,导致人们倾向于“自我诊断”,过分依赖搜索引擎,进而引发了“网络疑病症”。

改善解决之道

刘金田老师指出,在临床实践中,针对疑病心理有多种干预措施。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患者识别和纠正“灾难化思维”,例如将“心悸即心脏病”的联想改为“心悸可能是压力下的正常生理反应”。此外,暴露与反应预防方法旨在逐步减少就医检查和网络搜索等行为,使患者能够直面焦虑情绪,并学会接受不确定性。正念训练有助于患者意识到当前时刻并接受自己的情绪,以此减轻对身体过度关注的倾向。在处理严重病例时,药物治疗可以辅助,但必须在精神科医生的监督下进行。

预防缓解建议

为减少或减轻疑病症状,可采取多种策略。首先,需树立正确的健康认知,认识到身体正常变化的自然性,避免对身体信号做出过度解读。接着,应控制对健康信息的搜索,设定每日获取健康信息的具体时间限制,以减少网络信息的误导。此外,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发展个人兴趣等方式,加强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助于转移注意力,降低对自身的过度关注。家庭环境中,家属需注意不对患者情绪进行否认,而应以同理心为出发点,引导患者寻求专业支持。

观看完该节目介绍后,您是否发现周围存在相似疑虑心态的个体?诚挚邀请各位在评论区交流心得,参与讨论。同时,请勿忘为文章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