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亮相兰州
2月16日,兰州成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西北地区玉米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推进会的举办地。此次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国家首次将西北地区纳入粮食丰产工程专项的实施区域。会上,5个课题组首次集体展示了任务书,这标志着他们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的研究攻坚之旅,旨在为粮食增产注入新的活力。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牵头组织了本次推进工作,吸引了包括西北五省在内的18家科研单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企业代表参与。此外,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技术咨询专家也到场,对项目进展给予了专业性的指导。
西北粮产地位
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多样,粮食作物产量潜力尤为突出。具体分析,玉米、小麦、油菜的种植面积分别占全国同类作物总面积的12.0%、12.6%和7.5%。这些区域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储备区,而且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该区域粮食生产面临重重困难。水资源短缺、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等问题突出。缺少耐旱的高产作物品种。耕地生产效率低,且波动明显。导致大量区域粮食产量下降。亟需提升粮食产量。
现有技术成效
在过去十年间,西北地区在攻关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硬技术”的突破。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农业一体化、玉米种植密度精准调控、小麦浅层埋设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绿洲灌区玉米的单产,每亩产量达到1.2吨,还使小麦产量超过每亩700公斤,成为高产典范。
这些技术经过实践检验,证实了其功效,有力地推动了地区农业的发展。在农业领域推广这些技术的过程中,众多农民因此受益,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农民对农业科技的信任感也明显增强。
项目目标规划
樊廷录,担任省农科院副院长,强调该计划针对西北地区作物种植的布局、当前状况和需求,展开四个核心任务。首先,着重培育耐旱节水的高产作物品种;其次,致力于研发提升单产的核心技术;再者,构建相应的技术模式和配套体系;最后,打造大规模应用的实际场景。
项目目标在于打造多个综合性示范区,计划将玉米、小麦和油菜的产量分别提高至每亩100公斤、70公斤和30公斤。若成功达成此目标,预计西北地区约5000万亩的相关作物产量将增加200万吨,这将有助于粮食储备体系的建设,并提供示范和支撑。
专家专业指导
我国农业大学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咨询顾问,在推进会上为该计划提出了策略性意见。凭借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精准识别了项目执行中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专家们对技术细节进行了详尽探究,并就实施方案的改进提出了详尽的建议。他们对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进行了预先评估,从而确保了项目能够获得稳固的技术支持。这种支持对于推动高校与地方科研机构的合作,以及农业科技创新的进展,具有显著的价值。
项目意义深远
该计划是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之一,对西北地区农业发展产生了重大而长远的正面效应。项目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科研力量,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致力于发掘节约用水和增加产量的潜力,以此提升农业的整体生产效率。
该项目有望推动产业升级,为农民带来收入增长的机会,并且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积极作用。一旦项目实施,预计将减少地区对粮食进口的依赖,增强粮食供应的稳定性。您如何看待该项目实现预期增产目标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