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巡沟,守护梯田命脉
清晨,位于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内的平安寨,马有明,即“沟长”,开始了他的例行巡查。他沿着水源向上游走去,对梯田的水沟状况进行了细致的检查。此外,马有明还被称为“赶沟人”,他的主要职责是保障梯田水源的畅通和灌溉水的合理分配,他是哈尼梯田灌溉系统的坚定守护者。
马有明对职责的紧迫性有深刻认识,深知水沟的通畅与否对梯田的存续极为关键。他行走在曲折的山间小径,目光锐利地审视水沟,对每一个细节都细致入微,全力以赴保证水源顺畅地流向每一片梯田。
千年迁徙,雕琢最美山岭
1300年前,哈尼族民众迁往哀牢山区。在此地,他们通过不懈努力与智慧,塑造了被誉为“中国最壮丽山岭雕刻”的哈尼梯田。同时,他们建立了一个涵盖森林、村落、梯田及水系的完整自然生态循环体系。
山顶森林蓄积水源,水流沿着沟壑流入梯田,村落散布其中,构成了一幅别具一格的景象与生活方式。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生存的智慧,还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复合稻作,传承农业奇迹
哈尼梯田涉及自然、经济、文化及社会等多个方面,构筑了一个全面的稻作系统。这一系统内含历史悠久的精细农业与林业技术,特色鲜明。从森林水源的养护到梯田的水肥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展现了哈尼族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巧妙运用。
他们依托该体系,在山区收获了丰硕的稻谷,有力地确保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进步。这种农业模式,对全球农业进步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申遗成果,生态显著改善
自申遗成功至今,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显著提升。生态植被面积扩大至25.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53.5%增至63.8%。此外,已修复140余条灌溉沟渠,总长度累计至451.3公里。
哈尼梯田生态循环得到强化,生态修复工程成效显著,提升了森林的水源涵养能力,确保了梯田拥有更加稳定的水源供应。
创新机制,完善保护体系
元阳县正努力探索多样化的保护途径,着力优化护林员待遇及林地补偿体系,并推广沟渠保护与村民自治融合的管理模式。同时,该县已恢复使用古老的木刻分水技术及“赶沟人”体系。根据最新数据,哈尼梯田遗产区已安排256名“赶沟人”,他们专注于梯田的保护任务。
实施这些机制,有效激发了村民的参与热情,他们因而成为保护哈尼梯田的核心力量,同时营造了一个广泛参与的积极氛围。
综合施策,焕发梯田活力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积极投身于文化遗产要素的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生产模式的优化以及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为此,该州推行了七种不同类型的项目。此外,该州配备了69名县、乡、村三级河长,并累计组织了1500多次巡河行动。
一系列措施全面保障了梯田的完整性,为哈尼梯田这一古老遗产注入了新的生机。在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针对哈尼梯田,有哪些具体方面需要加强相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