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犹如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卷,承载着哈尼族千年传承的智慧。当前,众多守护者正全力以赴,致力于维护这一壮丽景观,他们的英勇行为正在续写新的传奇。
清晨的巡沟之路
平安寨地处红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拂晓时分,被称为“沟长”的马有明,亦即“赶沟人”,启动了他的日常巡检。他目光锐利,逐一审视梯田的水沟,细致地核实水源是否畅通无阻,是否存在淤积。他的观察极为细致,不遗漏任何细节。其目的是确保梯田灌溉用水的合理分配,确保每一块田地都能获得充足的水分滋养。
哈尼先民的伟大创造
哈尼民族在1300多年前,历经艰难险阻,迁徙到了哀牢山脉。他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卓越的智慧,打造出了宛如画卷般的哈尼梯田,这些梯田被誉为“中国最迷人的山岭艺术”。在这片土地上,森林、村庄、梯田和水系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数千年来,这个系统一直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哈尼人。
复合稻作系统的奇迹
哈尼梯田体现了自然、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多元结合,其农业和林业的精妙程度令人称奇。在这片土地上,历经千年的农耕智慧得以传承,田埂与沟渠巧妙地展现了这一智慧。哈尼人遵循自然法则,从播种到收获,每个环节都流露出对土地的敬畏与深情。他们坚持传统耕作方法,精心呵护着这片土地。
生态恢复的显著成效
申遗成功后,哈尼梯田遗产区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生态植被面积增至25.6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3.5%增至63.8%。此外,修复了140多条灌溉沟渠,总长度超451.3公里。这些成就不仅美化了梯田景色,还为当地生态平衡打下了坚实基础。
保护机制的全面建设
元阳县对保护工作进行了细致研究,构建了完善的森林保护体系,并对护林员制度及林地补偿政策进行了优化。同时,实施了村民自治管理沟渠,恢复了古老的木刻分水技术和“赶沟人”制度。目前,哈尼梯田遗产区内有256名“赶沟人”在默默守护着梯田的水源。红河州正积极构建保护管理组织,针对多个关键环节实施了多项保护策略。
水利建设的重要突破
红河州与元阳县致力于解决哈尼梯田水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加大了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两地推进了东观音山水库等项目的建设,同时提升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共计完成了200余项农村饮水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这些举措满足了遗产区6.6万居民的水需求,成效显著。此外,元阳县设立了69名三级河长,累计巡查河流超过1500次,全力维护梯田核心区的河湖管理。
在实施哈尼梯田保护措施时,探讨哪项措施最为高效?我们热切期待您发表见解,积极参与讨论。同时,敬请支持并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