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行业传来了好消息。我国首座自主管理的大型超深水油气田“深海一号”在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至今,该气田已产出天然气超过一百亿立方米,凝析油超过一百万立方米。进入2024年,其天然气产量进一步攀升至32亿立方米,连续三年产量均超过三十亿立方米。这一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海洋油气开发领域的卓越成就。

一气田的开发历程

“深海一号”气田的开发分为两个阶段进行。2021年6月,首期工程正式投入运行,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超深水气田开发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到了2024年9月,第二期工程也顺利启动。目前,该气田的天然气地质储量已超过1500亿立方米。这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众多科研人员和一线员工的辛勤付出。在开发过程中,团队面临了诸多技术难题,但均成功克服,最终实现了气田开发的当前成就。

我国在天然气田开发领域有着深厚的底蕴,然而在“深海一号”项目启动之前,对于超深水大气田的开发尚属空白。这些成绩和数据的取得,得益于开发团队长期不懈的技术探索和奋斗。项目一、二期的成功建设与投产,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正稳步迈向成熟,并持续取得进步。

二气田的作业环境艰难

中国海油‘深海一号’超厉害!累计产气超百亿立方米?  第1张

“深海一号”气田作业区域面临极端环境。该区域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钻井作业深度则超过5000米。地层温度可上升至138摄氏度,地层压力更是高达69兆帕以上。这一压力值是普通高压锅工作压力的千倍。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作业,对开发工作构成了重大挑战。

我国在应对环境挑战时,凭借卓越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开发该气田的过程中,尽管缺乏可直接参考的先例,我国依然确保了这一深水气田——我国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的平稳运行。这一成就显著展现了我国在科研与开发领域的雄厚实力。

三核心装置的重要性

“深海一号”能源站作为大气田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确保气田稳定运作的重要使命。一旦该核心设备出现缺失,气田的勘探及生产过程将面临重大阻碍。

该核心设备在两个阶段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更为出色的性能。进入第二阶段后,相关配套设施的规模也随之增长。作为工程的核心部分,能源站需更加高效地满足系统运行的需求。众多生产流程和设备系统需围绕这一核心设备高效运作,以确保气田产量和经济效益。

四产能提升与挑战

二期工程的推进使得“深海一号”的整体生产力持续增长。然而,伴随生产力的提升,管理和运营层面遭遇了新的挑战。项目总监宋金龙指出,管理和运营的复杂性有所增加。

产能增加带来的运营管理挑战亟需创新管理方法和运营体系。这一过程将持续探索和改进。在我国海上油气开发领域,生产团队将逐步探寻并形成最适宜的解决途径,以保障气田在维持高产量同时实现稳定运行。

五生产设施规模的扩大

相较于投产初期,“深海一号”相关设施已显著扩大规模。目前,该设施群涵盖了陆上终端、浮动平台、导管架平台群、水下生产系统以及远距离海底输气管道等多种设备。这些设备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油气生产设施网络。

该集群体系的壮大对气田产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转变,从单一生产模式到当前的大规模集群设施运作,体现了中国海洋油气工业在建设、运营和整合方面的显著进步。在各个阶段,均对气田的稳定产出给予了关键支撑。

六建立完善的运维体系

在“深海一号”投入运营前,未曾有成功开发超深水气田的案例。作业团队自零起步,逐步累积管理经验。短短5个月内,便达到产能顶峰,并能独立执行多项关键任务,这些成果充分展示了运维体系的成熟和完整。

我国已形成了一套全面完善的超深水气田运维管理规范、技术架构和人才培养机制。该体系保障了“深海一号”在智能监控、预测开采动态、维持生产效率等核心领域的持续稳定运行。面向未来,此类成功经验有望在更多深水油气田的开发项目中得到普及与实施。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为“深海一号”项目规划了详尽的未来发展战略,目标在于促进更多深水油气开发项目的实施。同时,“深海一号”能源站将兼具科研与综合性实验平台的功能。针对我国深水油气开发领域,未来有望实现哪些技术突破?欢迎各位留言交流,并对本文进行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