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政部门近期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活动,对“乡村著名行动”的实施进展进行了详尽阐述。自2023年10月份启动以来,该行动在全省各地分阶段、分批次有序推进,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对乡村地名的命名以及三维码标识的设立,增强乡村地名服务的效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地名命名的新举措
自2023年10月起,海南省民政部门逐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试点实施。至9月底,全省范围内新增了783个乡村地名,这些地名不仅彰显了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貌,同时也为乡村地区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诸如“耕樵路”、“吾乡路”等命名,不仅承载着东坡文化的精髓,而且构成了乡村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实施地名命名工作时,各参与试点的地方政府将乡村道路命名作为核心任务,特别强调挖掘并传承具有地方特色的名称文化。命名的依据涵盖了道路所在地的发展历程、历史人物事迹、重大历史事件、地理特征、地形地貌以及自然风光等方面,旨在保证每一处地名均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历史价值。
智慧地名标志的设置
为全面提高农村地名服务功能,各地市县积极开展村牌、街路巷牌等标识的增设工作。至9月底,共安装了634个三维码地名标识,民众扫码后可迅速获取道路概况、周边设施介绍、农业旅游特色产品推荐、民政事务办理流程等多项服务。此类地名标识不仅成为当地便民服务的关键通道,亦成为传播地名文化的重要窗口。
设立智慧地名标识,不仅极大地便利了民众的日常出行,同时也为乡村旅游业及农产品营销开辟了创新途径。借助这些标识,游客能够更加便捷地认知当地的独特风情与文化内涵,进而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动力。
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
省民政厅倡导并支持社会力量投身于地名文化建设的实践,主动挖掘并创造具有乡村特色的地理名称文化产品。此类设计涵盖T恤、雨伞、保温杯等多种形式,蕴含地域特色,不仅具备实用功能,更是传播地名文化不可或缺的媒介。
省民政厅充分利用国家地名数据库和地名管理信息系统,显著增强了农村地名数据的搜集工作。积极推动企业、村民、志愿者以及地名爱好者等社会各界的参与,共收集并标注了三万余条乡村地名信息。同时,指导农家乐、民宿、采摘园等个体经营主体自行搜集其经营场所的相关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发布至高德、百度等知名互联网地图服务,以便利民众出行定位、农产品进城销售以及快递服务进村。
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著名行动”不仅涉及对乡村名称的全新命名及标识的设立,更是对地名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创新的实践。该举措使得海南省在增强乡村地名服务功能的同时,亦促进了地名文化的延续与进步。
在地名命名的实践中,各试点区域高度重视挖掘与维护地方地名文化,力求确保每一地名背后都蕴含着独有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价值。此外,通过设置智能化地名标识,实现了地名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地名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与策略。
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未来展望
我省民政部门负责人强调,本省将持续挖掘地名文化的内涵与形象标识功能,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到乡村地名建设中,以提升美丽乡村的知名度,致力于塑造具有海南自贸港特色的地理命名品牌,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海南岛将致力于深化实施“乡村著名行动”,致力于地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以此激发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此外,还将持续倡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力促进乡村地名建设,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繁荣发展。
海南省实施的“乡村知名工程”不仅显著增强了乡村地名服务的效率,还极大地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与文化传统的延续。该项目的成功做法,对于其他区域的参考与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
您如何看待“乡村著名行动”对农村振兴产生的重大影响?诚挚邀请您在评论区发表个人见解,并对本篇文章给予点赞与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关键策略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