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问题频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迅速响应,推出“亮证经营”策略,同时展开一系列整治活动,目标在于改善网络生态,该行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专项行动开启
近期,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面启动了名为“清朗行动”的专项治理。此行动主要针对违规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重点在于规范网络传播秩序,对网络新闻信息的传播进行严格审查和纠正。相关负责人强调,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网络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因此,开展专项行动刻不容缓。
本次行动主要聚焦于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机构的“持证亮牌”实施状况进行审查,目的是推动运营主体依法合规开展业务,进而推动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持证亮牌”工程推进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正致力于推进“持证亮牌”计划的落实,旨在提升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辨识度。该计划规定,所有合法的互联网新闻信息发布账号需在账号界面添加红色“V”标识,并对外公布服务提供者的名称、许可证的序列号及服务类别。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持续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提供商进行指导与监管,并规定这些提供商需在其获准的网站、应用等平台上清晰标示许可信息。这一举措有助于用户更直接地判断服务的合法性,从而增强用户对正规服务的信任感。
仿冒假冒查处情况
在专项行动期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法定流程,对多起假扮新闻机构的行为进行了处置。这些行为涉及多个网站,包括“中国国际新闻网”和“黑龙江在线网”,以及网易旗下的“华夏早报”账号和西瓜视频的“信息新报”账号。上述机构因涉嫌冒充新闻机构并传播虚假信息,均接受了相应的调查和处罚。
此类行为误导了公众认知,扰乱了新闻信息的传播秩序。国家网信办对此展开的整治行动,彰显了国家坚决整治这一乱象的决心。
违规采访报道查处
本次行动着重于打击未经许可的非法“采访”和“报道”活动。一家文化传媒公司未经授权,私自创建了“中视生态环保网”,非法雇佣人员假扮记者,以新闻机构名义开展所谓采访,同时违规发布了新闻信息。
该行为违反了相关法规,涉及无证经营和非法新闻采集,对行业秩序造成了破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根据法律规定,对其进行了处理,保障了新闻信息传播的合法性。
借监督谋利行为打击
部分账号假借舆论监督之名,试图谋取非法收益,此行为已遭国家网信办严厉打击。如百家号的“房财经”、微博的“潇湘经略”以及微信的“乳韵之家”等,均违规传播针对企业的负面信息,并借此寻求商业合作或对企业进行勒索。
该行为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执法举措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同时保护了企业的正当权益。
持续整治的决心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强调,将持续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领域的违法行为进行治理。尽管专项行动已初见成效,但鉴于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治理工作必须持续开展,并被视为一项持久任务。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未来将不断强化监管力度。通过技术手段和制度优化,该机构将全面清理违规信息。这一举措旨在营造一个清新、有序的网络空间。对于互联网新闻服务的整治,国家网信办还需采取哪些措施?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并支持本文点赞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