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城市带来焕然一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却导致众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名和文化历史遗产逐渐消失。这一现象在上海同样存在,深深触动人们对城市文化传承的敏感神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上海两会关注城市文化脉络

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一位名叫张莉萍的政协委员引起了关注。她提交了两项提案,内容涉及上海城市文化的保护。此举源于当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改造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城市外观的改善,而对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众多具有文化价值的地标和地名未能得到妥善的维护。

张莉萍委员的提案揭示了当前形势的紧迫性。众多承载城市记忆的元素正面临被遗忘的危机,包括那些充满故事的街道和建筑,了解它们的人正日益减少。这一现象凸显了当前亟需相关部门采取措施,着手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地标与地名的保护

将具有代表性的地标与地名纳入历史文化保护范畴至关重要。在上海,众多标志性街道和地名未得到妥善对待。这些本应成为城市历史文化象征的地点,目前却面临保护不足、宣传不够、利用不充分的问题。

张莉萍提出,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将地标与地名打造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象征。此外,还需编制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录,对地标和地名背后的历史、民俗等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在更新过程中,应为这些地标和地名设立历史纪念设施。

口口相传文化的困境

上海诸多传统口头传播的文化正经历着严重的衰退。地方方言及饮食文化等,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这些文化构成了上海的特色标志,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

错过当前保护的黄金时段后,未来寻找此类传统历史文化形式将极为不易。众多独特的民俗文化或许将不复存在,这对上海的文化根基造成严重打击。

口传文化传承者的保护

为保护口头传承的文化,张莉萍建议对资深原住民进行筛选。在市中心区域,存有众多掌握文化传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者。准确识别这些传承者及其后代,并记录其身份至关重要。

即便在中心城区进行老旧区域改造并导致原住民搬迁,仍需保证这些居民与迁入地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顺畅,否则海派文化的传承脉络将面临中断,进而影响文化传承的持续发展。

口传文化的记录

目前,上海地区关于口口相传文化的文献记录较为匮乏,相关学术探讨亦相对有限。为了实现对该类文化的有效保护,有必要借助研究机构与高等院校等具备专业能力的力量。

通过实地考察和多种手段,包括文本、音频、视频记录等,他们构建了上海口口相传文化的资料库。这一做法对于防止文化消亡极为有效,同时也是保护城市记忆的关键途径。

文旅融合与市民教育

文化传承得以促进,得益于文旅融合。在上海的老城区,蕴藏着丰富的民间风情和历史传说。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与有效利用,将研究成果融入旅游推广,旨在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并推动民间文化的商业化发展。

同时,新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的移民城市,其市民对本地文化的接触和了解相对有限。因此,有必要在市民精神文化建设和职业教育中设立专门的板块,以推广本地文化和人文精神。

上海,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期待听到您关于如何帮助城市记忆保存的创意。欢迎踊跃留言、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