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职场环境压力巨大,导致职场人士普遍存在心理困扰,这一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职场疲劳与焦虑如同潜伏的疾病,正逐步损害职场人员的身心健康。

职场心理问题现状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由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发布,报告指出,约七成受访者因职场困扰遭遇心理困扰。职场心理问题在现代职场中日益突出。各类工作、各规模企业均存在此类问题。众多职场人员常感身心疲惫、情绪低落,心理压力成为他们难以承受的负担。

职场心理问题频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代职场环境。工作负荷重、竞争压力大以及职场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均构成了影响因素。此外,这一现象仍在加剧,影响范围也在持续扩大。

委员提出建议

2025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政协委员陆敬波提交了《关于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加强职场心理关爱的建议》提案。陆敬波委员注意到职场心理问题存在诸多潜在风险,旨在通过此提案,努力改善当前职场心理状况。

陆敬波委员基于详尽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并综合考虑了多角度的信息,所提出的建议具有极高的针对性。他深刻认识到职场心理问题并非孤立存在,它与职场整体环境紧密相连。他的提案有望对当前状况产生积极影响,促使改变发生。

保护劳动权益是前提

陆敬波提到,职场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众多。职场环境因素尤为关键,它直接影响且易变。他着重指出,保障劳动者基本权益是实施心理关爱的先决条件。一旦基本权益受到侵害,心理关爱便难以实施。

当前,部分企业正承受经营压力,在此情况下,员工有时确实会放弃部分权益与企业同舟共济。但某些企业以经营困境为借口,侵犯了员工的就业、薪酬、休息等基本权利。这种行为不仅引发了争议,还导致了员工的心理问题。比如,某些企业随意安排加班却未提供相应的报酬,使得员工感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企业关爱动能减弱

陆敬波指出,当前一些企业对员工心理关怀的积极性有所减弱。心理关怀虽能带来长远利益,对员工、企业和整个社会均有裨益。然而,相较于那些能迅速显现经济效益的措施,心理关怀的价值在短期内往往难以显现。

企业追求利润,因此对于缺乏直接回报的短期成本投入持谨慎态度。由于资源有限,多数企业更偏好投资那些能够迅速带来经济效益的领域。这一倾向导致职场心理关怀被边缘化。

需政策引导鼓励

陆敬波提出,针对企业心理关爱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强化政策支持和激励措施。他进一步指出,将职场心理关爱纳入上海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责任范畴,是可行的方案。此举将促使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相关工作。

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评价体系时,应将举办职场心理健康关爱活动纳入评估范畴。同时,针对那些在职场心理健康关爱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根据其投入力度和实际效果,实施税收减免或提供补贴。此举将显著提升企业参与职场心理健康关爱的主动性和热情。

专业服务获取困难

众多企业意图推进职场心理健康关怀项目,却面临内部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在寻求外部协助的过程中,他们发现相关机构与人才质量参差不齐,优质专业服务的获取相当困难。这一状况构成了企业实施职场心理关爱的重要障碍。

企业在面临此困境时显得困惑,不知如何有效实施心理健康关怀。从员工立场出发,若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支持,个人心理困扰亦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针对职场中的心理困扰,贵单位是否实施了相应的心理关怀政策?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分享相关信息。同时,热切期待大家的点赞与分享,以提升职场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的公众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