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及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公布了市民健康素养监测的最新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上升至42.09%,创下自2007年以来的最高记录,并且连续17年呈现上升趋势。这一成就标志着上海市城市健康发展的显著进步,同时也体现了上海市在推动健康促进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各群体健康素养提高

上海市各居民群体健康水平持续改善。据2024年监测数据,城乡健康素养普遍提高,特别是农村居民提升显著。2023年农村居民健康素养为30.08%,至2024年增至36.41%。女性健康素养亦有所增长,增幅达2.13个百分点。各年龄段均有所体现,45至54岁年龄段增幅尤为明显。教育水平方面,小学及以下和本科及以上群体均有提升。职业类别中,农民健康素养提升4.34个百分点。城乡间、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健康素养差距逐渐缩小。这反映出上海市健康促进和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更多人群从中受益。

从不同视角审视,各群体基础差异显著,提升速度各异。农村地区与城市相比,起点较低,因而发展潜力较大。女性群体在素养方面虽一度略逊于男性,但通过不懈努力,进步显著。低学历人群的健康知识水平提升,反映出健康普及工作已深入更多社会群体。

健康素养全面发展

居民健康素养在三个方面均得到显著提升。具体来看,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提高了3.31个百分点。在“六维度”评估中,除传染病防治素养外,其他方面均有所增长,其中慢性病防治、安全急救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提升最为明显。慢性病防治素养增长了4.53个百分点,这反映出上海在公共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全面而重点突出。

公众对健康的全面认知及自我保健能力可通过“三方面”的健康提升得到加强。这一提升尤其在“六维度”中,除了传染病领域外,亦显示出其他健康领域的进步。这反映出居民在健康理念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逐步增强。

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提升

居民在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认知和技能持续增强。具体来看,超过六成居民能够运用BMI体质指数来判断自身健康状况,这一比例相较前一年有所上升。同时,超过七成的居民掌握了体重控制的方法,这一比例同样有所提升。

居民对个人健康问题表现出更高的重视。随着健康知识的增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有效实施自我保健。例如,通过MONI血压监测,更多人能够自行测量血压,这有利于早期疾病的识别。掌握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也有助于居民更准确地执行日常健康监测。

城乡差距缩小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差距持续收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与城市居民的差距持续缩小。2023年,这一差距为11.6个百分点,而2024年已降至6.25个百分点。

上海在农村的健康推广项目成效显著。城乡间健康资源的差距可能正在逐步减少。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得以接触并了解健康知识。

健康促进存在薄弱

上海市的健康促进活动尚存不足。农村居民、60至69岁年龄段老年人以及低学历人群的健康素养普遍不高。这一现象反映出,健康知识的推广工作亟待提高其针对性。

农村地区可能面临基础设施薄弱和人员培训欠缺的问题。老年人群在吸收新健康知识方面相对较弱。低学历人群在理解和接受健康知识时可能遭遇困难。

对未来的展望

上海市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有所提高,这一现象令人欣慰。然而,未来还需着力强化对农村地区、老年人和低学历人群的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并针对现有不足进行持续优化。

这些群体应获得更多健康支持。这可以通过举办更多公益活动、加强社区宣传等途径实现。届时,上海市民的整体健康素养有望显著提升。

关于上海市民健康水平的不断提升,您有何见解或提议?期待您的评论、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