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日,新疆医疗界见证了历史性时刻,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完成了首例无喉患者辅助发音管植入手术。这一成就不仅对患者个人意义重大,也对新疆地区医疗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患者的困境

李先生居住在北疆卡拉玛依独山子区。一年前,他被诊断出患有喉部恶性肿瘤。尽管手术切除了肿瘤,但他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术后,他连基本的问候和接听电话都变得困难。这种巨大的变化让他陷入了无声的痛苦,他和家人也陷入了绝望。尽管如此,他们并未放弃,持续在寻找恢复说话的希望。

新疆首例无喉患者重获新声!术后3小时发出清晰第一声,你相信奇迹吗?  第1张

李先生一家得知植入辅助发音管手术能使患者恢复言语功能,便努力与国内此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已成功完成百余例手术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头颈外科取得联系。

援疆医生带来转机

命运之轮缓缓启动。喀什二院发音管植入团队的核心成员,吴春萍医生,作为第十一批第二期援疆医生抵达。这对李先生而言,如同在黑暗中找到了光明。他无需长途跋涉接受手术,现在就能在家门口完成。此举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还消除了长途旅行对身体可能带来的风险。

吴春萍医生在与李先生首次见面时,明显察觉到他的情绪低沉。这一现象侧面揭示了语言能力丧失对个体精神及心理层面的巨大冲击,同时也进一步突显了此次手术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喀什二院的努力

新疆首例无喉患者重获新声!术后3小时发出清晰第一声,你相信奇迹吗?  第2张

新疆地区尚未有此类技术的应用案例。喀什第二人民医院在尝试引入这项新技术时遭遇了一系列挑战,首要任务是完成伦理审查和其他必要的流程审批。为了确保病患能在春节前恢复说话能力,享受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年,医院领导迅速行动,为这项新技术的申请开通了快速通道。此举充分展现了医院对病患权益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技术的积极拥抱。

该决策体现了喀什二院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其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生活水平的坚定意志。

多方支援确保手术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大力支持。副主任护师吴建芳和言语治疗师陈玲,作为发音管植入团队的核心成员,不远千里从上海来到新疆喀什。这一行动展现了不同地区医院之间的紧密协作。他们的目标清晰,旨在确保李先生的手术得到全面保障,并负责术后发音管的发声训练和造口护理工作。

这种跨区域医疗援助体现了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宗旨,依靠双方优势互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并确保患者获得最佳康复效果。

新疆首例无喉患者重获新声!术后3小时发出清晰第一声,你相信奇迹吗?  第3张

手术成功的激动时刻

2025年1月3日,手术顺利结束。术后不到三小时,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护下,李先生在病房内发出了响亮的“哇”声。这声音宛如破晓的曙光,激起了李先生的极大兴奋,他紧握着医护人员的手,流露出深深的感激。这一声不仅标志着声音的回归,更是李先生重获生活信念,重返有声世界的起点。

对患者李先生而言,这一刻记忆深刻;同时,它也为吴春萍医生及其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激励。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他们卓越的专业技能和不懈的努力。

术后的康复展望

吴春萍医生指出,手术完成仅是患者康复旅程的起点。医疗团队将全面实施患者的发声康复训练,旨在提升患者的发声能力。同时,他们还将关注患者在精神层面的重建和修复。这一做法体现了医疗团队对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视,他们明白身体和心理康复是相互促进的。

未来,李先生得益于医生、医院及家人的协助,有望实现与常人无异的语言交流与互动,顺利融入社会生活。这一进展也为新疆地区众多同样处境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之光。

新疆首例无喉患者重获新声!术后3小时发出清晰第一声,你相信奇迹吗?  第4张

喀什二院近期完成的一例手术,标志着新疆医疗领域的一大突破。你是否也有因医疗进步而深受感动的经历?欢迎点赞、转发及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