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先囤后付”的酒店预订方式崭露头角,该模式吸引顾客之处在于提供价格优惠,且顾客无需立即支付款项。然而,这种模式亦存在支付兑现困难的问题,其中隐藏着诸多复杂因素。

预订优惠多多

预订酒店无需预付全款。例如,曹女士在2024年的“双11”活动中,就购买了价值超过两万元的酒店房券。许多酒店提供的房券有效期可长达数月,预订价格通常低于日常挂牌价。在有效期内,消费者无需担忧酒店价格上涨,即便行程有变,未付款项也不会造成损失。这种便利性有助于降低决策成本,减轻消费者的顾虑。部分酒店套餐还包含额外服务,如孟女士提到的免费早餐等。

酒店正尝试通过此举吸引顾客。谷慧敏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研究者,指出酒店作为旅游业的中心,通过销售低价预售套餐,可以吸引大量客流,并预先锁定客户群体,从而提升销售业绩。

兑付遭遇困境

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扰。以孟女士为例,她在2024年10月24日预定了12月10日至11日的酒店,却遭遇了额外加价400元的问题。与此同时,同类型房间即时预订两晚仅需3976元,而她预订的预售套餐并未获得任何优惠。此外,孟女士试图取消预售套餐并预订现房,但平台却要求她先下单新房间才能办理退款,整个过程繁琐复杂。

曹女士等消费者在囤积优惠券时,往往对出行结果持不确定态度。他们未详尽阅读消费条款便进行购买,这种行为确实潜藏了风险。

运营管理矛盾

酒店在运营过程中运用收益管理策略。该策略确保高房价和高价值预订的客房销售优先,旨在提高客房收入。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引发消费者需求与酒店利益之间的冲突。

酒店推出套餐以增加淡季入住量,此类套餐可能包含额外消费要求。众多消费者因低价诱惑而参与抢购,处于抢购热潮中常忽略条款细节,导致实际预订时可能面临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

模式的积极面

“‘先囤后付’模式具备正面影响。该模式有助于酒店营业收入增长,不少酒店实施后收入显著上升。此外,它还能增强市场占比,吸引更多潜在顾客对酒店产生兴趣。”

酒店作为旅游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其发展有助于提升旅游消费的整体热度。众多消费者因价格合理和选择灵活而选择入住,这无疑对旅游业消费的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对酒店的要求

该模式对酒店服务及库存管理设定了更严格的规范。在制定套餐时,酒店需采取更为科学和合理的策略。同时,必须清晰地向消费者传达使用权限、消费条件等关键信息。

酒店需改进库存管理流程,妥善协调预订与即时销售房间的平衡。力求防止因管理不当造成顾客无法成功预订或遭遇临时提价等问题。

消费者需谨慎

消费者在购买预售套餐时应持谨慎态度。在购买前,应详尽阅读各项条款和细则。购买过程中,需明确退款政策、加价条件等相关信息。

需精心制定旅行计划,确保在适宜的时机享受酒店套餐服务,避免无谓的券务积压引发麻烦。

您是否遭遇过与酒店提前销售套餐相关的问题?欢迎发表评论参与交流,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