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底,广东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预防医学1班的班长冯嘉骏,其事迹感动了众人。他毅然决然地连续请假数日,前往医院为一名11岁的小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善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也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崇高道德品质。
初识捐献意义
冯嘉骏从书籍与新闻中了解到献血的重要性。高考结束后,正值成年的他选择前往血站捐血,以此作为自己成年的特别仪式。在此过程中,他还加入了干细胞库。他始终怀有奉献爱心的信念,这种信念源于他对社会公益的深刻理解和强烈认同。他明白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他人健康,这一信念激励他持续参与献血及加入干细胞库等善行。
冯嘉骏向母亲透露了加入干细胞库的消息,母亲对他的决定表示高度赞扬。这一认可反映了家庭积极教育对冯嘉骏善良品质的正面激励。家庭成员的支持常常是推动个人行善的重要力量。
配型成功的惊喜
配型造血干细胞成功率极低,亲属间配型尤为艰难。2024年10月,冯嘉骏接到配型成功的喜讯。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他立刻同意了捐献,并带着些许兴奋。那时,他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亲身参与这一充满爱心的善举。配型成功实属罕见,他的好运是众多捐献者共同努力的结晶。若非众多人加入干细胞库,这份幸运恐难降临。
此事件揭示了冯嘉骏长久以来对获得此类贡献机会的渴望。他的这种渴望并非空谈,而是持续地完善自我,随时准备接受挑战。
积极的捐献准备
冯嘉骏在收到配型成功的消息后,同时进行实习并着手捐献前的准备工作。为了确保捐献的最佳状态,他采取了健康饮食和锻炼。至12月捐献日,他成功减轻了10斤体重。他对个人生活的严格自律,体现了对捐献事宜的极大诚意。他清楚,自己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捐献能否成功,以及一个11岁男孩的生命安危。
他的自律性极高,这主要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形成的优良生活习惯。在大学四年里,他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规律作息,饮食有序。在旁人看来,他显得极其自律,但当真相大白,众人对他更加敬佩。这种力量源于他内心的爱和善良,是一种无声的坚持。
捐献的决心与信念
冯嘉骏在得知受助者为与自己生肖相同的11岁少年后,助其健康成长的心愿愈发迫切。尽管在捐献过程中身体感到不适,但他想到能够挽救少年的生命,便咬紧牙关坚持。即便捐献活动与实习、考试时间冲突,他亦坚定地确保受助者不会感到失望。
他深信学校与实习单位会给予他支持。凭借这份信任与个人坚定不移的信念,他在遭遇挑战时未曾动摇。此外,作为一位普通的大学生,他在完成如此壮举后仍保持谦逊,认为这能够改写他人的命运,而他本人并不寻求自我吹嘘。
爱心传承的榜样
广东医科大学内,冯嘉骏及刘海漫等师生积极参与爱心传递活动,致力于将“仁心”与“大爱”精神代代相传。此举彰显了校园文化的特色,以爱心为生命注入持久动力。冯嘉骏的感人事迹激励着周围同学,他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无私奉献的强大力量。
校园内洋溢着这种爱心与善意的传承,此情此景将激励众多学生坚守爱心初衷,投身于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中,无论是献血还是加入其他公益项目。这样的典范使得整个校园的爱心氛围愈发浓郁。
毕业前的珍贵礼物
2025年6月,冯嘉骏即将完成学业。他视自己在大学期间捐献造血干细胞为一种难得的幸运。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无价的毕业礼物。冯嘉骏承诺,步入职场后,他将继续保持这份初心,用爱心温暖他人。这种精神展现了他对爱的坚持与持续,坚信这份情感不会因毕业而有所减弱。
此事件亦向公众展示,现今大学生群体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心,他们在个人成长的同时,通过实际行动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事迹是否触动了你?你是否也希望为这些充满爱与正能量的行为点赞并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