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微医控股的港股IPO计划未果。自那时起,公司以“中国领先的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居。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向香港交易所提交了新的上市申请,引起了广泛关注。申请文件中披露了多项关键信息,涵盖了公司的业务战略规划及历史发展,这些内容均值得细致分析与探讨。
AI医疗健康业务规模领先
2023年,微医控股以10.24亿元营收位居中国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提供商首位,市场份额达到10.6%。这一成绩凸显了微医在AI医疗健康领域的核心作用,亦显示出该领域的广阔发展前景和微医的领先优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微医独创的业务模式,作为国内唯一同时采用人头付费和价值付费的健康管理会员服务供应商,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微医控股积极拓展人工智能领域的合作机会。2024年3月,该公司与腾讯携手,成功攻克了医疗大模型技术难关。同年11月,包括“微医医疗大模型”在内的多项技术成果,顺利完成了算法备案流程。这些技术布局使得微医控股在AI医疗健康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发展历程丰富多元
2004年,微医控股正式诞生;2011年,公司推出了挂号网服务;2015年,该平台升级为微医,并成为中国首家中立互联网医院。起初,微医被归类为“互联网医疗”领域。同期,多家同行业企业如平安健康、京东健康已在香港股市成功上市,然而微医的首次公开募股(IPO)过程却充满挑战。到了2024年,微医再次向香港交易所发起上市申请。
根据2020年的招股说明书,观察该平台的历史业务发展,我们发现该平台在互联网医院数量上以及2019年的诊疗量上,曾一度成为数字医疗领域的佼佼者。这一发展历程反映出医疗服务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不懈探索和持续的变革。
两大业务板块呈现
微医控股旗下设有两大业务领域:人工智能医疗服务及数字化医疗服务平台。该平台涵盖丰富服务内容,包括在线医疗咨询、实体医疗援助以及企业会员服务。该平台旨在为患者提供从咨询、诊断至后续治疗及处方执行的全方位服务。
该平台汇聚了约11500家医疗单位及31.8万名医务人员。这一庞大网络为数字医疗服务提供了稳固的资源基础。同时,它也凸显了平台的运营规模及其在行业中的显著影响力。
经营数据披露状况
2024年上半年,微医控股的经营业绩发生显著变动。公司持续经营业务的收入显著提升,增幅高达107.4%,总收入达到了18.18亿元。与此同时,持续经营业务却出现了4.3亿元的亏损。经过调整,亏损额有所降低,降至1.28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尽管业务发展势头强劲,微医控股依然面临着亏损的挑战。
该状况由多因素导致,诸如市场拓展与技术投入成本的提升等。在行业迅猛增长及战略布局阶段,如何迅速将亏损局面转为盈利,已成为当务之急。
政策波动带来风险
微医控股在政策层面遭遇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监管的挑战。我国正迅速构建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和法律体系。政府部门正逐步完善相关技术的法规建设。这一进展给微医的AI业务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若监管政策加强或新增对公司运营不利的条例,微医控股需增加资源投入以调整业务策略,这将无疑加剧公司运营和发展的难度。
股权结构与以往谴责
廖杰远是微医的创立者,他拥有New Forte公司11.51%的股权。但廖杰远已辞去所有职位,并放弃了股份的投票权。微医曾面临监管挑战。中国证监会指出,微医控股在深交所发布的公告存在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的问题。因此,2024年1月17日,深交所对微医控股及其创始人廖杰远进行了公开批评。
该事件对公司的资本市场形象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公司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给予合规操作以高度重视。
微医控股拟在香港交易所进行二次上市,其发展潜力备受瞩目。我们热切期待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分享见解、给予支持,并大力传播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