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导编制的《江苏省港口岸电信息化建设指南(试行)》已正式对外公布。这一政策的出台,针对的是江苏省港口岸电设施的现状。目前,该省岸电设施数量众多且使用率较高,然而智能化水平相对较低。全省大约有60%,即近3000套岸电设施尚未实现智能化改造。
岸电设施的痛点
江苏省港口岸电设施存在诸多问题。数据显示,全省约六成的岸电设施属于非智能型,总数接近3000套。这些非智能型设施导致了一系列不便,如服务人员短缺。以港口工作高峰期为例,难以快速为船只提供电力接入服务。同时,船只接入电力需要较长时间,这不仅增加了船只的运营成本,还延长了作业周期。
数据收集遭遇重大挑战,众多关键信息难以精确获取。监管任务艰巨,确保设施稳定运行与安全使用,有效管理变得尤为困难。
指南聚焦方向
《指南》的焦点明确。主要针对当前非智能岸电设施面临的多重行业挑战,包括服务人员不足、船舶充电等待时间长、数据收集困难以及监管难题等。其核心目标是制定港口岸电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标准,并包括码头岸电设施智能化改造、岸电设施运营管理、岸电设施监管以及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具体规范。这些规范旨在全面提升港口岸电设施的现状。
指南具体内容
《指南》内容详尽,共分为八章。其中章节内容涉及范围界定、规范性引用文件的规范、术语及缩略语的解释、总体要求、码头岸电设施智能化、岸电设施运营系统、岸电设施监管系统以及网络安全体系等多个领域。这些章节从多个角度构建了江苏省港口岸电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框架,为后续的建设和改造工作提供了全面且细致的参考依据。
资金补助推动改造
《指南》发布同期,江苏省交通运输部门实施了一系列行动。部门努力争取“两新”资金援助。这些措施旨在推动江苏省港口岸电设施智能化水平的全面提升。这一升级对改善全省港口岸电设施状况至关重要。只有达成升级目标,港口岸电设施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满足现代港口运营的现代化要求。
提升信息化水平
若岸电设施智能化升级成功实施,江苏港口的信息化程度将迎来显著提升。这一成就值得关注,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将带来广泛便利与收益。港口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管理效果将得到加强,比如船舶停靠后的供电过程将变得更加便捷,数据管理将更加科学和精确。
助力水运江苏发展
江苏省确立了“水运江苏”的发展愿景。为实现这一目标,该省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发布《指南》、争取资金援助和推进智能化改造。这些举措旨在促进水运行业向更高品质的方向演进。在港口这一水运核心环节,岸电设施的优化起到了强化作用,类似于木桶原理中弥补短板,这对于推动“水运江苏”整体迈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尊敬的读者,关于《指南》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希望了解您的看法。欢迎您加入讨论。此外,恳请您为本文点赞并分享,以增强其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