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主办的2024年度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新闻发布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此次会议上,详细介绍了年度工作进展与成果,内容涵盖了浙江省生态保护及资源合理利用等多个方面。
建设成果初现
2024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多个部门,致力于推进“无废城市”的建设进程。在全省范围内,各地政府共同努力,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市县(区)级机构通力合作,不断提升固体废物处理能力。根据数据,民众参与度显著提高,“无废指数”及满意度评价均持续向好。截至目前,全省已设立1.7万个“无废城市细胞”,这些成果直观反映了建设成效。这些成绩为浙江省的环境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这些成果非朝夕可得,每一个从治理到社会影响的进步,都汇聚了众多人的辛勤汗水。政府在规划与协调上的贡献,以及公众的踊跃参与,均为此类提升的核心因素。
制度标准出台
2024年,浙江省出台了多部法规。例如,《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通则》对固体废物处理做出了具体规定。《浙江省建筑垃圾综合治理评价体系指南(试行)》则着重于建筑垃圾的管理。在上述标准的引领下,固体废物处理流程变得更加标准化和有序化。
制定标准能帮助企业清晰规划发展道路,提升内部管理效率。同时,该标准的颁布有助于监管机构有效监管,保证固体废弃物处理在有序的体系下持续稳定进行。
区域共建共享
2024年,长三角地区在“无废城市”建设方面展现出鲜明特征。浙江省在长三角区域“无废城市”共建共享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该省制定的《长三角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无废乡村建设指南》以及共同制定的《沪浙皖地区危险废物跨省利用豁免管理试行方案》有力推动了整体工作的规模拓展与质量增强。
区域合作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分配。得益于政策指导,各区域得以科学利用本地资源,有效避免不必要项目的重复建设,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各自优势。
执法监管严格
2024年,浙江省在环保执法方面明显增强力度。该省实施了“绿剑”、“两打”、“生态之江”及“剑锋”等多场联合专项行动,重点针对危险废物和工业固废领域的违法行为进行严格整治。据数据,2024年共计处理了335起与固废相关的案件。
严格执行的执法措施对违规行为产生了显著震慑效果。因此,企业被激励遵守相关法规来处理固体废弃物,此举有助于保障环境和公众的健康安全。同时,在执法的促进下,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危险废物治理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技术规范通则》的颁布,为相关经营单位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其中,超过85%的经营单位通过实施该规范实现了业务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同时,对164家企业的危险废物自处理情况进行了审查与整改。在推动危险废物“零填埋”目标的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果,新建和扩建项目及新增的处理能力数据令人瞩目,危险废物填埋率已降至9.8%。
这些举措能够从源头减少危险废物的潜在危害,保障危废处理的安全性和效率,从而提升环境的整体稳定度。
建筑垃圾利用
浙江省在建筑垃圾处理与再利用方面成绩斐然。全省已建立720多个处理点,并有4000多处场地直接用于堆放和再利用。年度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8.25%。这一高比例得益于完善的场地设施和科学的管理运营模式。
此措施有助于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遏制建筑废料无序堆积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推动建筑资源的持续利用。
2025年,浙江省生态环境部门将致力于全面推广“无废城市”计划。在此过程中,浙江省需着重解决哪些关键问题?我们期待各界人士提出宝贵意见,广泛传播,并积极参与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