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职工文艺创作学习活动圆满落幕,111名学员共创300多篇作品,20篇佳作脱颖而出  第1张

上海市总工会引领下,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五一创作”2024年上海职工文艺创作学习活动圆满落幕。该活动成果显著,吸引了广泛关注,尤其在激发职工文艺创作队伍活力以及课程教学创新方面展现出亮点。

活动基本概况

上海,作为一座国际化的都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活动。在“五一创作”活动中,来自不同领域的111名职工文艺创作者参与了创作。活动共收集到超过300件作品,这一数字反映出职工们对创作的极大热情。最终,20件作品在2024年的“五一创作”活动中荣获金银铜奖及优秀奖。这些成果充分展现了活动的规模与影响力。众多作品的参与,同样彰显了上海职工文化繁荣发展的态势。

参与者构成多样,众多职工踊跃参与。他们分别来自众多行业,这一现象充分展现了职工对文艺活动的热情和对艺术创作的渴望。

课程设置创新

2024年,为深入挖掘职工的独特故事,课程安排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引入了渐进式教学方法,这一做法在职工文艺创作学习中尤为突出。在课程的第一阶段,即“固本强基”阶段,学员们通过微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写作练习,加强了自己的基础能力。例如,学员们通过系统学习微小说的写作手法,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文字中传达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第二阶段,"披荆斩棘"的创新特色显著。学员们通过学习广播剧、沉浸式剧本杀和纪实短片三个方向的文本改编,不仅扩展了思维和视野,还提高了创作技巧。在实际创作中,他们能更有效地运用所学。特别是在广播剧文本改编过程中,学员们对声音与情节的融合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点位多元

活动中呈现的创新之一,是教学场所的多样化。市宫与多家行业博物馆合作,设立了多个教学点。这些点为学员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环境。学员得以深入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创作中。以历史博物馆为例,学员们能体验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该教学点位的挑选独具匠心,使学员得以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汲取灵感。无论是环境因素还是文化氛围,均能促进学员打破传统创作模式,进而产出更具个性和深度的文艺成果。

全方位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全面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包括专家专题授课、辅导员的课后辅导、学长学姐的支持、飞行嘉宾的经验分享以及团队间的分组竞争。这种综合模式促进了来自不同领域、行业和年龄段的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对于缺乏经验但富有创意的员工,该体系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帮助。

青年员工能够通过专家授课掌握系统化的知识,同时在与前辈的交流中汲取来自实际操作的经验。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互动激发了更多的创意灵感。

人员参与多元

2024年的“五一创作”活动较之去年,吸引了更多非公企业职工及创作爱好者参与。这一变化使得参与者构成更加多样化,职工创作团队也更为充实。此举为职工文艺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些以往较少涉足文艺创作的非公企业员工如今加入其中,为创作带来了新颖的视角和内容。他们与同事相互激发灵感,共同丰富了创作题材和风格,拓展了创作领域。

结业仪式特色

结业仪式采用汇报演出的方式举行,这一形式具有创新性。在市宫的大力协助下,众多学员自发集结,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多部戏剧作品的排练。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了“职工创作、职工演绎”的“工”字特色。此外,这些戏剧作品亦生动呈现了学员们在活动中的学习所得。

活动期间,多部文学作品成功入选市级征文竞赛,且多部戏剧作品实现了初步的成果转化。王熠芯与高丽敏的作品在征文竞赛中荣获金银奖项,这一成就体现了活动成果在更广阔平台上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