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即将投运,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助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  第1张

近期,一则令人鼓舞的消息公布,河津市将在污水处理与生态保护领域开启崭新篇章。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程已进入尾声阶段,这标志着该地在环保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项目收尾工作紧张进行

12月24日,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地呈现繁忙景象。山西建投六建集团的施工人员正紧张作业。厂区道路铺设工作有条不紊,建筑外墙清洗同步展开,设备调试等关键环节亦在同步进行。建设者的辛勤付出为项目顺利投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在凛冽寒风中坚守岗位,力争早日完成这一关键项目。他们深知项目的重要性,对每一项工作都倾注心血,不敢有丝毫松懈。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他们是项目顺利投产的坚强后盾。

该工作的推进为整个项目带来了显著的动力。在项目冲刺的关键时期,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对进度造成重大影响。然而,建设者们凭借其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实践经验,有条不紊地处理各项任务。他们清楚这项工程对河津市的重要性,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朝着项目顺利投运的目标前进。

项目规模及投运效益

该项目是我省“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宏大,占地达120亩。建设内容丰富多样,包括22个独立设施,并涉及道路硬化及厂区绿化等工程。项目投运后,其日处理污水量可达3万立方米,显著减轻了河津市的生活污水处理负担。面对河津市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活污水增加,该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犹如一场及时雨,有效改善了城市污染状况。

项目处理后的中水用途广泛,适用于城市绿化和园林灌溉,以及工业生产用水。污泥处理方案亦已明确,将运至河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妥善处理。该设计既科学又合理,确保了资源的高效再利用,并有效预防了二次污染的风险。

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克服

自项目启动至今,施工过程中遭遇了不少困难。建设团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包括深基坑的开挖、高支模的搭建、管线布局的复杂性,以及多工种、多工序的交叉作业等问题。挖掘深基坑需精确测量和稳固的防护;高支模施工必须确保安全;管线布局需细致规划以避免混乱。尽管如此,他们通过精心组织、动态管理和持续优化施工流程,有效应对了这些挑战。

建设者群体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筑单体工程。填筑土方总量超过25万立方米,砂石回填量约为3万立方米,室外管线铺设长度超过3万米,电缆敷设长度达10万余米。他们如同无畏的探险者,在重重挑战中开辟前进道路,这些具体数据充分体现了他们的辛勤劳动和奉献。

施工中的先进技术

项目建设中,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尤其在低氧曝气A²/0池和二沉池的施工阶段,超长混凝土结构的无缝施工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一次性浇筑的筏板面积达7300平方米,72小时内浇筑了5600立方米的混凝土。此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还成功避免了施工缝可能引发的渗漏问题。

工业化构件和装配式施工在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建筑单体设计中采用的高强混凝土预制管桩,项目部通过周密规划和科学安排施工顺序,使得原本需180天完成的桩基施工,最终提前60天完成。厂区内的雨水、污水和阀门井等设施均采用混凝土预制井现场组装,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有效促进了项目的快速完工和效益的及早发挥。

山西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即将投运,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助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  第2张

汾河附近配套工程完工

河津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东南侧约一公里处,汾河之畔,五号排水泵站改扩建项目已圆满竣工。该工程与污水处理厂相辅相成,共同肩负起保护“一泓清水”的重任。五号排水泵站设计抽排能力达到每小时30000立方米,具有重大意义。工程投入使用后,不仅能够实现雨污分流,还能有效解决河津市东部城区排水难题,显著提高全市的防洪排涝水平。

建设者们在重重挑战中成功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他们搭建了泵房,并铺设了超过3000米的雨水排水渠道以及2000米的污水管道,这些管道穿越了铁路和国道,还跨过了汾河坝。眼前,汾河坝两侧的冬小麦生长旺盛,这一景象似乎预示着这些工程将为这片土地带来光明的未来。

工程的综合意义

河津市的污水处理与排水项目并非单一工程堆砌。在这里,污水处理与生态保护紧密结合,对汾河流域影响重大。此举助力汾河流域达成“水量充沛、水质优良、风景宜人”的目标。对河津市民而言,环境优化将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空气更清新,河流更清澈。

这些项目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不仅有助于河津市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而且推动了该市向绿色发展模式转变。良好的环境是吸引人才和投资的关键,进而推动城市的综合进步。

关于河津市的工程成就,您如何看待?您认为贵市是否也应引进类似的污水处理及生态保护措施?期待大家积极点赞及转发,同时热忱邀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