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在北京举办了一场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座谈会。此次会议主题为“述往事,思来者”,旨在推动期刊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座谈会是对《传记文学》创刊40周年的回顾,同时也展望了其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这一活动受到了传记文学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创刊历程

1984年,《传记文学》杂志于北京前海西街17号问世。周庆富,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向我们介绍了该地孕育了“前海学派”。杂志的起点即在此地,《传记文学》自那时起不断发展至今。在那个历史性的地点,杂志开始了它的成长之旅,并目睹了中国艺术研究的发展脚步。多年来,该创刊地已成为杂志不可磨灭的纪念标志。

传记文学创刊40周年:如何以历史视角和文学笔触讲述时代人物的生命故事?  第1张

在当时的特定文化氛围中,该杂志开始着手规划其发展路径。尽管国内文学类杂志数量众多,但《传记文学》杂志以其专注于传记文学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杂志需在众多竞争者中确立自己的位置,持续扩充作者和读者资源,为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品牌栏目

传记文学创刊40周年:如何以历史视角和文学笔触讲述时代人物的生命故事?  第2张

《传记文学》杂志设有众多知名栏目。其中包括“中国思想肖像”和“大家风范”等,共计超过十个。这些栏目从多个角度呈现传记内容。部分栏目专注于经典历史人物,如“史迹钩沉”栏目,让读者深入挖掘历史中的人物故事。此外,如“名家轶事”等栏目,则专注于近现代的名家大师,揭示那些鲜为人知的有趣事迹。

该杂志栏目涵盖面广泛,充分展现了内容的多样性。它们不仅满足了热衷于探究历史人物的研究者,还吸引了关注当代名人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叙述历史名人的传奇故事,还是描绘现代杰出人士的奋斗历程,这些栏目均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新时代特色

新时代中,《传记文学》确立了新的前进方向。周庆富指出,该杂志以主题出版为重心,致力于展现时代风貌。这一趋势已成为众多杂志的发展潮流,紧随时代节拍是脱颖而出的关键。比如,讲述当代杰出人物的故事,展现现代中国文化的辉煌成就。

该杂志致力于传承和推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凸显其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职能。这涉及对历史人物传统美德的深入挖掘,诸如古代忠诚义士的英勇事迹,通过杂志的传播,使更多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它还肩负着展示中国形象的责任,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讲述中国的故事。

传记文学创刊40周年:如何以历史视角和文学笔触讲述时代人物的生命故事?  第3张

未来展望

《传记文学》杂志在迎来40周年之际,将致力于继续其使命。杂志计划与学术界人士及传记爱好者进行深入交流。预计未来将举办更多学术会议,以激发思想交流。例如,将针对某位知名人物的传记创作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需在传记写作领域深入研究,关注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例如,探讨数字化时代传记的新写作模式,以及如何在多媒体平台提升传记的传播效果等问题。同时,应持续在传记研究界发挥领导作用,促进传记文学领域的整体进步。

嘉宾致辞

丁以绣,《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的总编辑,阐述了传记文学特有的“以文运事”特点。在历史记录上,它区别于正史,向公众呈现更为个性化的历史细节。例如,正史中简略提及的事件,在传记文学中可能得到详尽描述。这无疑填补了历史记录的众多空白。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长王丽认为,《传记文学》是多方交流的平台。随着中国传记文学事业的兴盛,学会期望与该杂志加强合作与交流,这将有力促进传记文学事业的持续进步。

研讨交流

传记文学创刊40周年:如何以历史视角和文学笔触讲述时代人物的生命故事?  第4张

研讨环节中,众多专家和学者展开了讨论。讨论内容涉及《传记文学》40年发展历程、《传记学研究》集刊的发行等。针对“《传记文学》创刊40年来的发展轨迹及新时代期刊高质量提升”这一主题,学者们对期刊40年间的曲折历程和成就进行了深入剖析。此外,跨学科视角下的传记学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探讨了从历史、文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审视传记文学,以及将这些学科知识综合运用于传记创作和研究中的可能性。

请问您对《传记文学》未来如何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有何见解?我们诚挚邀请您参与评论交流,并期待您的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