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澎湃新闻推出了多篇深度报道,聚焦于动力电池拆解作坊的种种问题。报道中披露的情况令人震惊。这些报道很快引发了公众热议。众多读者对报道中揭示的安全、质量和环境问题表示了极大关注,并对相关部门的应对措施抱有较高期待。
多地部门做出回应
12月26日,河南新乡市委相关机构对澎湃新闻的报道作出回应。新乡县的主要负责人亲自前往报道所提及的工厂进行现场考察。目前,该工厂已暂停生产,调查工作正在持续深入,这一举措体现了新乡市对此事件的极大关注。同一天,东莞市委相关部门亦确认已接收到报道中提及的问题,并正与相关部门及当地镇街管理单位积极协商,表明东莞方面也在迅速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乱象根源探寻
11月期间,澎湃新闻的记者对河南新乡、广东东莞等地的10家工厂进行了秘密调查,揭露了电池拆解工坊存在的恶劣现象。在这些小型工坊中,废弃的动力电池被以“打粉”、拆解后重新组装等粗放方式回收。这些工坊普遍规模小、设施简陋。它们在处理电池时,忽视产品质量,只追求短期利益。这些工坊得以存在,一方面是由于监管存在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一些作坊主追求低成本和高利润。
工作环境恶劣,工人权益无法得到保障。例如,在塘厦镇海棠工业园,工人操作切割机时缺乏防护;在清溪镇星源工业园附近,工人手持电动工具切割电池包时同样缺乏保护。这些工人面临危险,事故风险较高。
环境与安全隐患
这些作坊的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环境受到了污染。据报道,一家名为“打粉厂”的企业负责人宣称,电池处理过程不会产生废水,因此无需废水处理设施。然而,该厂位于河边,每逢下雨便有被淹的风险,这种状况明显潜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此外,如果电池中的有害成分随雨水排入河流,其后果将极为严重。
在工作场所,无论是进行电池切割还是拆解,由于缺乏安全措施和操作不规范,爆炸和火灾等严重事故风险极高。环境恶劣,缺乏必要的紧急安全设施,管理混乱,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工人难以获得及时救援。
产品质量无保障
这些电池在拆解后重新组装,声称具备三到五年的使用寿命,实则缺乏质量保证。来源多样的二手电池,不论新旧,未经规范检测,便被拆解重组。这些无任何保障的产品若进入市场,可能被用于电动车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这类电池极可能引发多种问题,包括电量波动和突然失效,安全隐患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也对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极大风险。
地方监管漏洞
“打粉厂”负责人透露,地方监管体系存在一定缺陷。他提到,由于与当地环保部门人士相识,环保问题得以解决。此类现象表明,在部分地区,监管可能因人际关系而受到规避。尽管建厂于河边存在风险,但工厂仍选择此处以规避检查,显示出监管部门在规划审批和日常巡查方面存在不足。此外,部分区域对这类小型作坊缺乏完备的登记和监管机制,进而导致诸多混乱现象。
未来治理展望
各方关注之下,新乡与东莞两地虽已采取应对措施,但仍需探讨,此类乱象能否得到根本解决?期盼各地政府切实增强监管意识,强化监管措施,构建健全的监管机制,对从工厂审批到日常运营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管。同时,也期待社会各界持续监督,助力动力电池拆解行业步入规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轨道。对于如何治理此类问题,您有何高见?欢迎踊跃留言、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