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闸51年守护母亲河,如今升级水利枢纽,防洪功能更强大  第1张

数月前,扬州闸更名为“扬州水利枢纽”。这一变更不仅涉及名称的变动,还标志着该市水利工程在地位提升、功能拓展和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成为扬州水利领域的新焦点。

扬州闸的历史渊源

扬州闸,原名“湾头闸”,始建于1973年。自建成以来,该闸在1989年和2014年分别进行了两次加固除险。在抵御淮河洪水、确保城市东部防洪安全方面,扬州闸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长期承担着防洪、排涝、引水、灌溉等多重功能,见证了扬州水利建设的不断进步,成为城市安宁的守护者。在防洪体系构建过程中,扬州闸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

扬州闸在更名前虽有显著作用,但亦存在不足。当江淮地区水位同时上升并遭遇极端洪水时,其与其它自排口门受限,导致古运河外排能力不足,使得城区居民面临内涝的风险。

升级工程的背景

扬州闸51年守护母亲河,如今升级水利枢纽,防洪功能更强大  第2张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扬州防洪体系逐渐完善,然而区域间水利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逐渐显现。2019年,瓜洲泵站正式启用,南城区的防洪能力得到提升,相比之下,北城区的防洪排涝短板更加明显。在此背景下,扬州闸的升级改造工程被提上议事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众多人员投入其中,包括总工程师丁平。丁平介绍,扬州闸泵站采用了首次在扬州水利工程中使用的潜水贯流泵设备技术,该技术在省内同类泵型中流量位居首位。

在建设过程中,亦兼顾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正如刘金生所述,扬州闸泵站选址于主城区,需确保不干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这一举措体现了工程建设的以人为本理念。

名称变化背后的含义

扬州闸更名为扬州水利枢纽,这一名称的更迭蕴含着重大意义。这一变化象征着从单一水闸工程向多功能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的过渡,其功能包括防洪、排涝、引水和通航等。这种转变源于水利发展理念的更新,要求具备开放的心态,不应仅限于传统水闸的单一功能。

黄海涛,市城市河道管理处主任,指出此举旨在将水利工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实现古运河复兴的目标,并显著提升城市水利工程在文化、旅游和景观等方面的内涵与价值。

枢纽的运行成果

扬州闸51年守护母亲河,如今升级水利枢纽,防洪功能更强大  第3张

扬州水利枢纽运行成效显著。该枢纽已成功引入近1200万立方米的水量,有效提升了古运河的水位至4.7米,确保了古运河的生态安全水位。此举成功实现了“畅流活水”的设计目标。

中控室内,各类数据信息一目了然,涵盖降雨、水位以及枢纽性能等关键指标。目前,系统已与城市智慧水利网络对接,实现涉水数据的快速检索,便于精确调控工程。自工程开始试运行以来,除船闸及导流涵闸自然排水外,泵站共运行1112小时。在2023及2024年遭遇极端强降雨时,泵站启动外排涝功能,确保了京杭运河城区段的水系安全。

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扬州水利枢纽的建成,使其在城市防洪安全体系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该枢纽的运作,对古运河周边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有效提升了该区域的景观水位和水流状况,对周边公园、景区等景观的维护具有积极作用。

扬州闸51年守护母亲河,如今升级水利枢纽,防洪功能更强大  第4张

水利枢纽的推动作用将促进周边商业发展,进而提升古运河沿线的旅游和景观价值。这一变化有助于塑造扬州的城市形象,并推动城市向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方向迈进。

展望扬州水利枢纽的未来

扬州水利枢纽在展望未来时,肩负着新的责任。城市的发展与气候变迁要求其功能不断优化。特别是,它必须增强在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防洪和排涝效能。

在文化旅游领域,探讨如何将古运河文化融入其中,以及如何吸引游客参观旅游。这或许预示着未来将有更多以水利枢纽为主题的旅游开发项目。同时,我们也期待广大读者在阅读完本文后,能分享个人观点,并为文章点赞及转发,以增进更多人对于扬州水利枢纽历史变迁与发展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