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传来喜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队取得显著成就,在洹河北岸的新发现对商代都城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标志着考古领域的又一亮点,同时亦将公众目光重新引向了古老的商代文化。
洹河北岸的新发现
近期,我国考古领域持续取得进展。尤其是在洹河北岸的殷墟,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新发现。自2021年起,考古工作持续推进,至2024年已进入新阶段。众多道路及其沟槽得以探测,这些道路和沟槽既有横向也有纵向,宽度不等,有的甚至超过15米,最宽处近30米,深度超过2米。这些发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规模和建造水平。
该发现对考古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以往,洹河北岸区域的大型线性遗迹尚未被认知。现在,这些道路与沟渠的发现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这些证据对于恢复当时城市的建设与规划布局至关重要。
骨干道路网络初现
洹河北岸的骨干道路网络已初步形成三横三纵的格局。其中,一条纵向主干道的沟壑长度令人惊叹,超过1.6公里。这条干道已被确认为目前所知两端清晰、最长的商代晚期都城道路。这些主干道之间的距离介于320至550米之间,而中级道路的间距大约为100米。
这体现了人为的规划特征,通过观察间距的统一性,可明显看出城市规划的系统性特点。这种规划理念与现代城市道路规划的方法有相似之处。设想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也存在着严谨的城市布局观念。不同等级的道路对应着不同的功能,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善的都城交通网络。
城市空间骨干框架
洹河北岸地区的都城空间骨干框架得以初步构建,得益于道路网络的发现。这一发现成为殷墟在研究商都城规划布局方面的重大突破。发掘负责人牛世山强调,这一成果对于填补研究空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研究古代城市的规模、布局和内部功能划分十分关键。此次道路网络和沟渠的发现,对于揭示商朝晚期都城的样貌至关重要。这就像在拼图游戏中,找到了几块关键的拼图,逐渐拼凑出完整的画面。
道路相关出土文物
在最长干道上,众多有趣之物被发现。路面覆盖着细沙,夹杂着碎陶片及小石子。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从路土中挖掘出了铜马镳、石斧等古代遗物。这些遗物揭示了当时可能以马车和马匹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交通模式。
回顾往昔,凭借这些文物所透露的线索以及道路状况,我们或许可以设想,在距今约3000年的时期,此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这一发现显著增强了我们对古代交通兴盛状况的了解,同时也为探究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参考。
其他考古成果
考古人员在研究该区域时,不仅发现了与道路相关的发现,还深入研究了洹河古河道,成功探明了南北两岸的部分段落。此外,他们还出土了超过40座商代王陵区的祭祀坑。
殷墟王陵区内部分区的研究得益于这些成果。发掘出的40余座祭祀坑提供了关于商代社会性质、祭祀活动及其形式的新资料,对完整呈现商代祭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殷墟考古的意义
殷墟在考古学中占据着独特位置,作为中国历史上首个经文献记载、考古挖掘及甲骨文验证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期的新考古成果,宛如揭开了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
这些发现为揭示大邑商都城的全貌增添了更多证据。然而,仍有许多待解之谜,诸如当时的人口规模、贸易状况等。在此,我们向公众提问,关于殷墟考古,您有何期待?期待各位在评论区分享见解。如若您认为这则报道有价值,不妨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