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24日举行的生态环境部常规新闻发布会上,第三方机构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的专项整治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议题不仅关联到大气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还反映了多个部门协同治理的进展情况,其中亮点频现。

机动车尾气排放现状严峻

重型货车尾气竟成大气污染元凶,80%氮氧化物来自这里  第1张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据技术单位测算,我国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4%,而重型货车氮氧化物排放量更是超过80%。在一些城市,这一比例更高,显示出对机动车,尤其是重型货车尾气治理的迫切需求。当前大气治理形势严峻,若不实施有效监管,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空气质量将不断恶化。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重型货车在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被普遍应用,其行驶距离较长,排放量较大。因此,对重型货车尾气的治理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对此问题的关注和解决亟待进行。

第三方机构在监管中的关键作用

重型货车监管领域,第三方机构在机动车排放检验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涉及的主要是机动车检测和维修机构。这些机构构成了重型货车环保合规监管的关键部分。若重型货车存在未使用尿素或拆除污染处理设施的违规行为,且第三方机构在检验维修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将导致众多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加剧环境污染。据研究,一辆未使用尿素或拆除污染处理设施的国六标准重型货车,其污染物排放量等同于30辆达标车辆。这一数据凸显了第三方机构严格履行职责的必要性。

具体分析污染的负面影响,超标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亦对周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这种危害效应更为显著。

六部门联合专项整治行动启动

今年九月,我国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共同实施专项治理行动。此次行动以重型货车检验与维修为切入点,着重打击那些为超标车辆提供虚假检测报告和进行不实维修的机构。同时,行动还扩展至产业链上下游,深入调查涉及作弊软硬件的生产、销售及使用环节的利益链条。此举措旨在确保重型货车达到排放标准,从根本层面遏制违规行为,确保各环节不敢轻易触犯法律。

联合行动中,各参与部门依职能展开紧密合作。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提供法律方面的援助,公安部确保执法环境的有序,交通运输部管理车辆运输事宜,市场监管总局对相关机构进行审查与监督,共同助力生态环境部主导的专项整治活动顺利开展。

专项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专项整治成效显著,表现在“一升一降一减”三个方面。首先,不合格车辆维修量有所增加,据交通部门调度数据,11月份机动车环保维修量同比增长30%,其中15.1万辆次的重型货车维修后达到标准。其次,重型货车问题比例有所降低,生态环境部抽查结果显示,重点地区重型货车问题比例较上半年减少超过30个百分点。再者,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减少,评估结果显示,专项整治使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约50万吨。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虚假报告和超标排放等问题,实现了污染减排的目标。

城市居民对环境改善有显著体会,空气质量有所提升。这一变化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构成积极进展,并为后续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持续加强机动车监管力度

生态环境部将持续执行对虚假行为的打击,并与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共同强化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监管力度。将重点对使用车辆数量众多的企业和运输企业进行家访式检查,此举有助于更精确地识别问题,促使相关责任主体主动承担起责任,避免管理上的疏漏。以某些大型物流企业为例,它们拥有众多重型货车,对这些企业实施家访式检查,可以有效地监控其车辆排放状况。

加强监管力度将带来正面效应,对机动车排放控制领域产生积极推动。运营相关车辆的企业将更加注重尾气排放是否达标,进而促进行业规范性的提升。

研究完善机动车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近期,生态环境部启动了对长效监管机制的研究与优化,旨在强化对机动车领域的环境监管。此举旨在确保机动车监管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应对环境需求与车辆发展的持续变化。唯有构建健全的长效机制,方能确保机动车排放持续达标,从而提升空气质量。

关于构建长效机制的议题,读者们是否持有独到见解?热切期待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