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大如年”,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节日,长久以来寄托着民众对家庭团聚的深切愿望。在12月21日,南京江畔的文明实践站点举办了一场充满温馨气氛的冬至庆典。该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的踊跃参与,并在各个环节中弘扬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社区居民齐聚包饺子

冬至饺子香飘四溢,南京社区共筑民族团结情,温暖人心的小团圆  第1张

冬至时节,冯墙、旭日、复兴等社区饺子制作活动热烈展开。冯墙社区的实践站内,居民饺子包得技艺高超,动作连贯,饺子造型多样。这些饺子蕴含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此同时,旭日社区实践站分工明确,饺子制作流程顺畅,居民们品尝饺子,回味悠长。

复兴社区拓宽了友谊的传递渠道,不仅邀请了来自不同民族的居民一同欢庆节日,而且亲自前往,为年迈和独居的长者送上了热腾腾的饺子,此举使得冬至的氛围愈发温馨。

特色活动丰富冬至内涵

冬至饺子香飘四溢,南京社区共筑民族团结情,温暖人心的小团圆  第2张

水城社区举办了“重走丝绸路”彩绘盘手工制作活动,旨在让小朋友们亲身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在彩绘盘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体验到了手工制作的乐趣,还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龙山社区按照预定计划,成功举行了“悦动时光 爱在冬至”第二届家庭运动会。运动会中,由祖孙三代组成的30支参赛队伍展开了激烈的角逐,趣味性项目既增添了比赛的紧张感,又带来了欢乐,现场欢呼声此起彼伏。活动尾声,孩子们将冬至饺子赠予户外工作者和新业态就业人员,传递了温暖和关怀。

冬至活动的意义非凡

冬至时节,沿江街道举办的活动显著提升了居民间的团结和归属感。居民们通过参与包饺子等富有特色的传统活动,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和谐。这一节日习俗得以继续流传。人们以包饺子等传统方式欢庆冬至,彰显了传统风貌。同时,活动亦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美德,促进了邻里之间的深厚情感和民族团结。

幕后力量让活动成功

顾越越、张欣、洪玉莲等在信息传播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扬子晚报和紫牛报的记者鲁玥等人通过报道,使公众对活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校对王菲、编辑朱亚萍等工作人员保证了文章的精确性和逻辑性,他们作为幕后支持者,共同助力活动的有效推广。

给各群体带来的改变

冬至饺子香飘四溢,南京社区共筑民族团结情,温暖人心的小团圆  第3张

复兴社区为老年人推出了饺子配送服务,此举让独居及高龄老人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和关怀。水城社区和龙山社区的活动,分别促进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并强化了他们的家庭情感。此外,龙山社区的孩子们向户外工作者及新兴就业群体赠送了饺子,在寒冷的冬季里,为这些人带来了温馨的体验。

沿江街道的未来展望

未来,沿江街道将更加主动地履行其职责,致力于促进民族间的和谐。街道将持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种活动之中。同时,它还将努力探索冬至等传统节日与民族团结工作的融合路径,确保街道持续散发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文关怀。

疑问随之而来:读者所在的居住区是否举办过类似的冬至庆典?这样的活动旨在加强社区凝聚力与延续文化传统。我们衷心期待您的点赞、转发,并邀请您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