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2月20日,"快乐雷锋工程—雷锋饺子计划"新春系列公益活动拉开帷幕。活动旨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新春的关怀。众多志愿者加入,展现了不同群体的参与热情,同时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成为一大亮点。
中外志愿者齐聚
12月20日,北方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留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以及宁夏义工联的志愿者一同踏入银川市西夏区宁华路街道农垦建社区。众多志愿者的加入,为社区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力量。留学生带来了多元文化视角,大学生们充满朝气,宁夏义工联的志愿者则凭借丰富经验贡献力量。他们共同的目标是为困难群体送上祝福。这些来自不同背景的志愿者,尽管背景各异,却因共同目标聚集在此,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力量将他们凝聚在一起投身公益事业?
他们的到访,对社区中的困境人群具有重大意义。这些人群在生活中本就遭遇不少困难,而春节本应是全家团聚、欢乐的时刻,他们却可能感受到孤独与冷清。志愿者的出现,无疑为这些人群的心灵带来了温暖,这样的小举动或许能激发更多人关注并支持弱势群体。
留学生学包饺子
户外气温低,然而室内气氛热烈。留学生们积极参与了包饺子活动,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辅导下认真学习。例如,也门留学生祖鸿明,他按照步骤逐一操作,从摆放饺子皮到加入馅料,再到包裹并捏紧。尽管饺子形状不够规范,但他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周围同学的赞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沉浸在愉快的氛围中。这一现象反映出,公益活动也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留学生对这种跨文化体验感到新奇。他们或许未曾在其祖国体验过包饺子的传统,如今近距离接触,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特色。此举对于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具有显著价值,并且加深了双方之间的联系。
写对联中外互动
与此同时,楼下的包饺子活动热闹非凡,楼上的对联书写洋溢着温馨。社区里的书法爱好者正在准备春联和福字,赠予居民。鲜艳的纸张与吉祥的寓意相得益彰,增添了节日的气氛。不少遵守当地习俗的留学生也加入了其中。20岁的也门留学生祖海明用阿拉伯文书写了“也门与中国在我心中”,赢得了大家的赞赏。这不仅展现了也门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彰显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成果。
在创作对联的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向留学生群体进行传播。留学生们对春节文化的理解,已从书本上的抽象知识转变为直观感受。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文化体验,也使得社区的文化氛围变得更加多元。
精彩节目助兴
活动增添了趣味性,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共同呈现了节目。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演唱了英文歌曲《See You Again》,其欢快的节奏引发了居民的掌声。接着,他们又合唱了《我的祖国》,展现了老年人的活力,让留学生深受感动。演唱曲目从国外歌曲过渡到国内歌曲,展现了文化的丰富交流。
该表演活动有助于营造社区内更为融洽的气氛。各个群体得以借助艺术手段传达情感,加深相互间的认知。节目内容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沟通工具,其影响力远超日常对话,更能触动人心。
和谐用餐交流
饺子香气四溢,众人围坐共享美食,交谈甚欢。大学生们品尝自制的饺子,脸上洋溢着满足。他们全程投入于包与食饺子的过程,对冬至的传统有了更深的体会。这一过程中,情感交流浓厚,志愿者和居民间的距离得以缩短,帮扶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在情感沟通上。共同进餐传递了包容的文化精神。
在交流互动中,社区间共生共荣的关系逐渐形成。参与者之间逐步建立起相互帮助与理解的关系。
学生志愿者感悟
杨宇欣,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的学生,对此有着深刻的体会。她指出,该活动促使大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区,这一经历十分有益。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让他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过程中,志愿者、社区工作者与居民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宛如一条纽带,紧密相连。此举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该案例揭示了此类公益活动的深远社会价值,即在于培育年轻一代的社会责任意识,增强参与者社会融入感。此类活动是否适宜在更广区域推广,值得探讨。欢迎读者留言交流,并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