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三学生傅雪借助AI技术,短短一周便完成了7000字的结课报告,这一成果比以往节省了至少一半的时间,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一现象既展现了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高校在AI应用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AI成高校趋势

近年来,高校学生普遍接受并使用AI工具,这一现象已成为一种潮流。例如,傅雪等众多学生已习惯利用AI来协助完成论文等学业任务。这一转变凸显了AI技术为学生带来的便捷,显著减少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与此同时,这一趋势也对高校学术环境产生了影响,传统的论文写作方式正面临挑战。

AI技术在高校的广泛应用逐渐显现出其效应。一方面,学生能够迅速获得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他们或许会形成对技术的过度依赖。

AI辅助写作:大学生省时神器还是学术能力退化的元凶?  第1张

教师持保留态度

众多高校教师对AI在论文写作中的辅助作用持有谨慎看法。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众多教师忧虑学生过分依赖AI,可能加剧其写作能力的退步。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教师对学术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他们更期望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术任务。

教师在教学时常感困扰,需区分学生论文中的原创内容。此状况不利于构建积极的学术环境,且与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相悖。

合理使用界限

使用AI作为学术辅助工具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合理性。比如,在撰写毕业论文阶段,通过AI检索资料,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然而,若AI被用作代写工具,若出现数据来源不可靠、内容雷同等问题,则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畴。在此过程中,正确界定使用边界至关重要,滥用AI可能会损害学术研究的严谨性。

学生需明确何时适宜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学会规避可能出现的侵权风险。此举不仅关乎个人学术成果的可靠性,同时也是恪守学术规范的一种表现。

使用规范厘清

AI工具的使用规则不应含糊不清。高校亟需对相关规则进行具体化。例如,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已发布的指导文件中,要求对AIGC生成内容进行标注并规定使用上限;复旦大学则对本科生毕业论文中AI应用提出了“六项禁令”。这些规定对于确立明确的标准具有显著价值。

高校在禁止特定内容的同时,亦需明确指出学生可利用AI的环节。此举有助于降低因缺乏明确指引而产生的违规现象,从而在源头上确保AI的正当应用。

不能仅靠经验

仅依赖教师个人经验来识别AI代写现象并不可取。高等教育机构需设立一套科学的判定准则,以便精确评估学生是否过度依赖AI工具。若仅凭教师个人经验,很可能产生误判,且不同教师所采用的评判标准可能存在差异。

科学的界定有助于确保每位学生得到公正对待,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学术的尊严,还同时确保了学生的权益得到保护。在制定合理的判定标准时,必须全面考虑诸多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性等。

解决学生困境

学生中部分人表现出懈怠心态,众多学生之所以依赖人工智能,主要是由于他们遭遇了实际挑战。例如,临近毕业论文截止日期,缺少学术辅导等情形下,学生不得不向AI寻求帮助。高等教育机构需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开设论文写作相关课程,同时加强导师在指导方面的责任。

此举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人技能,从而大幅度降低对人工智能的过度依赖。在规范人工智能应用的同时,高校还需重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实现双重策略。

关于高校在规范人工智能应用与增强学生技能之间,哪一项更为关键,您有何看法?敬请各位在评论区发表意见。此外,对本文的点赞与转发也是我们欢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