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厦门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专业医疗团队成功实施了复杂手术。借助ECMO技术,他们进行了气管镜下的治疗操作。这一成就标志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团队合作的成效,同时也为患有相似疾病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患者病情复杂
郑阿婆近期因气道支架两端肉芽反复生长,气管狭窄症状重现。过去一年内,病情急剧恶化,狭窄程度加剧。此前,多家医院尝试通过气管镜去除增生肉芽,但均未能成功取出原有支架。胸部CT检查显示,郑阿婆的气管支架管壁变厚,支气管内存在痰栓,双侧主支气管局部狭窄,左下肺感染且无法扩张。这些复杂病情为后续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该病症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病情的直接表现上,而且在于历次治疗均未取得成效。这种情况宛如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阻挡了患者康复的进程。
团队会诊讨论
柯明耀教授和何飞主任分别领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及重症医学一科的团队,对病例进行了细致的会诊和讨论。在患者气管镜下取支架存在极大风险,如术中支架覆膜可能脱落或出血导致窒息等紧急情况时,他们经过周密考虑,最终选择在VV-ECMO辅助下进行气管镜治疗。这一决策充分展现了两个科室团队对患者病情的严谨态度,不轻率冒险,并在全面评估风险后作出的最佳选择。
该决策基于团队成员深厚的医疗背景以及对高端医疗设施的信赖。手术过程中若稍有疏忽,可能导致患者遭遇严重生命威胁。因此,每个环节都必须极为谨慎。
新型治疗手段实施
方案确定后,治疗工作随即启动。首先,在VV-ECMO辅助下,完成了旧支架的移除。随后,柯明耀教授为郑阿婆植入了一枚Y型覆膜金属支架,旨在减轻她的呼吸困难,并改善呼吸道通气状况。柯明耀教授特别指出,ECMO在手术中的关键作用,它能在手术期间为患者提供持续的体外氧合,确保患者安全,并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这种新型治疗方法犹如夜幕中的明亮之光,为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命活力与期盼。此外,ECMO宛如手术中的守护神,确保手术全程的安全与顺利进行。
个性化治疗理念
柯明耀教授指出,针对气道狭窄程度严重且复杂的患者,需量身定制治疗计划。他强调,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气管镜介入技术,力求实现患者利益的最大化。鉴于每位患者存在个体差异,治疗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而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在当前医疗环境中,这一理念显得尤为关键。传统的治疗方式可能难以适应患者病症的多样性。唯有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准确治疗,显著提升患者康复的可能性。
术后支架维护提醒
柯明耀教授特别强调,患者在接受气道狭窄支架植入手术后,必须定期进行维护。通常情况下,患者需每1至2周通过支气管镜清除分泌物。此外,大约在植入支架半年后,应取出(或更换)支架。这些措施对于确保患者术后恢复顺利、防止复发至关重要。
术后维护常被患者忽视,这一疏忽常引发病情的复发。因此,医生的提醒相当于为患者注射了一剂“预防针”,促使他们对后续护理给予更多关注。
医院相关资源优势
厦门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设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该学科在呼吸介入和肺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中心设有8个病区,共计320张床位。科室配置完善,涵盖了从常规呼吸道疾病到胸部肿瘤的各种病区,包括独立的呼吸重症监护病区和特需病区。此外,针对咳嗽、肺癌等疾病,设有专门的专科诊疗部门。中心配备有呼吸内镜中心、肺功能检查室、CT介入诊疗室等先进设备。该中心的气管镜技术和经皮介入治疗肺部肿瘤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每年进行超过1000例次的肺部肿瘤经皮介入治疗。
充足的医疗设施与卓越的医疗技术构成了救治患者的重要保障,同时为众多患有相似病症的患者提供了上乘的医疗服务。
在医疗技术持续进步的当下,我们希望了解读者们的看法:如何能增强公众对术后复杂病症维护的关注?期待大家的踊跃评论、点赞及文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