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特性来进行慈善诈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种行为不但损害了民众的权益,而且还对慈善事业进行了抹黑。它已经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是社会的一个痛点。

慈善诈骗的多种手段

不法分子借助互联网开展慈善诈骗,其手段较为多样。一方面,通过“捐赠返现”这类名义来引诱民众。曾经有一位女士被“捐赠返利”的诱惑所吸引,于是逐渐增加刷单的金额,最终被骗了 69 余万元。另一方面,假借各种名义进行虚假操作。有的冒用基金会的样式,虚构相关文件,制作虚假平台,假冒相关人员等,以此来欺骗民众申购所谓的“扶贫项目”。

慈善诈骗的危害极为严重。其一,民众的经济会遭受损失,那些受骗人获取本金的方式大多是通过网贷等途径,损失的金额少则几万,多则达到百万。其二,它会损害慈善的公信力,对慈善事业的形象造成破坏,进而使真正的慈善组织的运作受到影响。

特殊群体成目标

大病患者容易成为被盯上的对象。一些诈骗分子了解到大病患者迫切需要资助这一情况,他们以掌握慈善项目为名义,向大病患者承诺给予高额回报,从而实施诈骗行为。另外,不法分子会假冒国家机关的名义进行诈骗活动,宣称拥有巨额资金,要求指定进行捐赠后将现金返还给特定人员。

这种针对特殊群体的诈骗危害性更大。大病患者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一旦被骗,就有可能失去救治的机会。同时,假冒国家机关名义的诈骗也容易使民众放松警惕,从而轻易相信骗子的谎言。

慈善的本质内涵

慈善的本质在于具有公益性以及非营利性。凡是宣称能够通过捐赠获利,或者要求预先支付捐赠费用的情况,都是值得怀疑的。像那些声称可以捐赠巨额资金,但却需要先付款项的行为,就与慈善的本质不相符。

民众需牢记慈善所具有的这一本质内涵。不可以被那些所谓“天上掉馅饼”之类的事情所诱惑。倘若出现违背这一本质的所谓慈善行为,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诈骗陷阱。

查询与核实的重要性

民众在进行捐赠之前,需要查询相关组织的信息。可以借助“慈善中国”平台(cszg.mca.gov.cn)来进行查询,以确定该组织是否合法以及是否具备募捐资格等。比如,当要向一个基金会进行捐赠时,首先需要进行查证。

面对“捐款”链接时,需要核实银行账号等信息,以此提高风险意识。慈善组织也应当核实捐赠人身份等相关情况。在收到大额捐赠时,要对捐赠人情况进行验证,以保证捐赠的真实可靠。

慈善组织的应对措施

慈善组织若发现被冒用的情况,需积极采取行动。应当及时搜集相关证据,然后向公安机关进行报案,并配合其展开调查工作。与此同时,还要及时向社会公众进行澄清。倘若某慈善组织的名称被用于诈骗等行为,应立刻采取措施,以保护自身以及公众的利益。

这可以避免更多民众陷入受骗的情况,同时也是维护自身权益所必须进行的操作,这样能使慈善环境不被破坏。

民众与慈善组织需共同防范

民众需要具备防范意识。绝对不能被高回报之类的噱头所迷惑。在参与每一个慈善项目时都要保持谨慎。慈善组织应当提高防范的标准。在接受捐赠等一系列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审查。

大家需认识到,防范慈善诈骗并非仅靠某一方就能完成。民众要与慈善组织相互配合,通过合法途径开展慈善活动,如此才能促使慈善环境健康发展。在此,我们想询问广大读者,在生活中,您是否曾遇到过类似疑似属于慈善诈骗的情况?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讨论,同时点赞和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