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发展格局里,我国有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达到了能够“去增长”并且可以着重进行发展的阶段。然而,落后地区依然需要经济增长。这种差异以及“去增长”这个概念,都充满了话题性。

发达地区“去增长”

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不同路径探索  第1张

我国的发达地区在整体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研究表明,部分发达地区已跨越“不经济增长”的界限。这表明在这些地区,单纯继续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效益将会变得有限。比如,在一些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其基础建设已经较为完备,产业发展也较为成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们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如今却面临着资源压力、环境承载等问题。因此,它们可以适当地将“去增长”放在更优先的位置,更多地关注社会民生、文化发展等其他方面。这种转变意味着地区发展的战略发生了调整,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而不是仅仅追求数量的增长。

“去增长”并非是毫无计划地停止增长,这些发达地区在其调整的过程当中,会对诸多经济指标进行重新的审视。总体上来看,这是顺应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所必然产生的情况,也是在积累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基础之后所呈现出的转型需求。

经济增长与绿色发展: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不同路径探索  第2张

落后地区的发展需求

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存在部分地区,像一些中西部的偏远山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增长一直是主导方向。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存在不足,工业发展水平相对不高,居民收入还有待提升。例如,某些贫困县是在近年才刚刚脱贫,产业依然较为薄弱。对于这些地区而言,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对于改善民生至关重要。

这类地区也不能走传统的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路径。它们需要去探索“绿色增长”模式。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的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本地的特色资源,还要吸引环保型的投资,如此一来,既能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

“去增长”概念的来源与含义

“去增长”这一概念是源自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深刻剖析与批判。在地球资源存在局限性的这种背景之下,传统经济所追求的那种无限增长是不具备现实可行性的。并且,这种无限增长与社会公平的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当下的贫富差距依然较为显著。从本质层面来讲,“去增长”并不是完全否定经济增长,更不是要去追求“负增长”这种情况。

从国际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对它们而言,“去增长”并将关注点转向发展,或许是更适宜的选择。然而,发展中国家仍面临着减贫、就业等诸多任务。因此,对待“去增长”需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

发达国家应承担的责任

从发展权的视角来看,发达国家应当积极践行“去增长”这一理念。它们已然达到了较高的经济水准,民众的福利状况也较为良好。像某些欧洲国家,其人均收入处于较高水平,社会设施也较为完备。这些国家主动实施“去增长”,就是在将一定的生存和生态空间让渡给发展中国家。

这种做法有助于达成全球发展的平衡。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人口处于贫困状况,需要持续的经济增长去提升生活水平,直至达到一定的福利标准。倘若发达国家未能肩负起这一责任,全球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

中国企业应对欧盟绿色新政的态度

在国际形势领域,欧盟的绿色新政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压力。季曦觉得,相较于消极应对,中国企业积极应对会更具优势。积极应对能够促使企业展开创新行动。比如,当面对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时,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增加了对环保技术的研发投入,进而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消极应对会带来诸多弊端,其一可能会致使企业丧失欧洲市场份额;其二可能由于不适应国际环保趋势,从而逐渐被淘汰。由此能够看出,企业提升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性,并且这也是整个经济社会提升环保意识的关键所在。

生态经济学的尴尬处境

在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的大环境里,生态经济学等学科方向逐渐变得有些边缘化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刚刚兴起的时候,首要任务是提高生产力。那个时候,经济和人口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并不明显。

现在,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外部性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将外部性纳入企业和个体的成本之中,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当前,我们需要提升生态经济学的地位,让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能够得以体现。

你觉得我国的不同地区该怎样更好地去平衡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期望读者们能够踊跃地进行评论、点赞以及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