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山校区发生了一则引人注目的事件。一场以“筑梦中华情·云绘共荣梦”为主题的美术展成功结束。展览中,一幅由34名学生共同制作的巨型云南民族地图在校园内展出。该地图宽9米,高5米,生动地呈现了云南的民族文化风貌。
活动背景与目的

11月6日,云南师大附中西山学校携手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正式开启了“云南民族地图”的绘制工程。该活动致力于通过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以及对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理解。在启动会上,学生们对云南省各州市的多样文化特色有了深入了解,包括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特色和节日庆典等。这些内容为项目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这也是学校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举措之一,通过艺术手段探索美育与思政的融合,使这一意识更加深入人心。
当前教育界正逐步走向多元化,本次活动的举办便是这一动向的鲜明体现。活动期间,美术创作与民族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有机结合,这种做法对于洞察社会及教育发展动向具有重要意义。
地图创作过程
地图的制作由云南省33名初一至初三学生协作完成。在绘制工作开始前,学生们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工作。他们详尽地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从中挑选出能充分体现各州风土人情的素材。例如,大理板块以白族独特的扎染“映丹蓝”为设计核心,生动描绘了充满活力的白族少女,她们的发饰随风飘扬,与“风花雪月”四景相映成趣。昆明作为春城,在学生们的笔下展现出了四季如春的景致,蓝花楹、荷花、菊花分别寓意着不同季节的特色。这种精心的准备是地图成功发布的关键所在。
同学们的作品充满创新精神与深思熟虑。在红河州梯田的壮丽景色中,哈尼族少女悠然自得地弹奏着旋律。创作时,他们需留意众多细节,比如挑选动物和植物,以及描绘建筑和服饰等,每一个细节都展现了他们巧妙的构思。

学生创作感想
初三七班的龚志翔及其同学们合作完成了丽江板块地图的制作任务。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借助画笔表达了对云南丰富民族文化的理解,并在探索中深刻感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吸引力。他们的目标是生动展示丽江古城的民族风情和独特魅力。负责绘制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图的是曾琦钰、周原立和陈熙佑三位同学。他们依据迪庆州的真实地理特征,如牦牛鞍布的色彩象征,融入了个人的创意,成功展现了迪庆州的生态美景和民族特色。
学生的反馈表明,参与活动后,他们在美术技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情感投入也得到加深。
作品特色

地图显著特征在于呈现了云南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各板块均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远的文化意义。以大理板块为例,它突出了白族文化的独特风采;昆明板块则生动展现了春城四季的迷人景色;红河州的梯田与哈尼族文化相映成趣。这些特色均通过同学们的绘画技巧得到了精妙呈现。
该巨幅地图视觉冲击力强。其横跨9米,竖高5米,成为校园一景。地图融合了云南各民族的风俗、文化和自然景观,让观者直观感受云南文化的多彩与丰富。
活动意义
学校举办此类活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举提升了学校在培养学生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方面的效果,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正面影响。对于学生个体来说,参与资料收集、创作等活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和情感。
在社会领域,此类活动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推广产生了正面影响。公众逐渐意识到云南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资源之丰富,这一观念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探索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

展望未来
本次活动达成了既定目标,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学校有必要持续开展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活动。这些活动不应仅限于美术范畴,更应扩展至音乐、舞蹈等多元艺术形式,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广泛传播。
该活动显著提升了社会效应,促使更多学校和社区踊跃参与。学生们借此平台实现了个人成长,同时,更多的人得以深刻体验中华文化的独到魅力。
您希望学校在推广民族文化活动方面有何深入发展的方向和建议?期待您的积极参与,通过留言、点赞和分享本文,共同推动这一话题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