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在云南昆明安宁市金方街道的玉龙湾九韵花溪小区,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该小区地下室负一层发生漏水情况,同时施工过程中,一侧土体发生滑坡并倒塌。这一事故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事故中有两名人员被埋压,他们的生命安全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事故现场状况
12月14日,昆明安宁市金方街道玉龙湾九韵花溪小区遭遇突发状况。小区一栋地下室负一层存在漏水问题,施工过程中土体滑坡进一步加剧了险情。工地面积约为50平方米,地基塌陷后形成了一个约7米长、2米宽、4米深的L形土沟,塌陷处红土量达150立方米。两名被困者位于约3米深的壕沟内,分别位于壕沟两侧,情况危急。此类事故对被困者而言是极大的灾难,对救援人员而言则是严峻的挑战。救援人员还发现现场环境复杂,向下空间逐渐变窄,且周边存在二次塌方的风险。
12月17日,红星新闻记者获得信息,该信息由消防队提供。这一信息来源确保了其可靠性,同时也反映了事故的严重程度。
被困人员情况
两名被困者的具体困境相当复杂。其中一人受压较轻,腰部以下被掩埋,但仍无法自行脱身。另一人处境更为紧急,仅头盔顶部露出,显然被埋压得非常严重。这两位被困者目前只能依赖救援,而救援的延误每时每刻都在与死神争夺生命。在黑暗而险恶的壕沟中,他们的身体受限,心理上也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两名被困人员很可能为一般劳动者,他们可能正从事日常劳动,却不幸陷入困境。此刻,他们的亲属无疑正焦急万分。
救援初始策略
救援人员于13时36分抵达事故现场,随即展开救援行动。现场指挥官迅速发布命令,确保救援有序进行。警戒组首先在土坑周边布设警戒线,并疏散无关人员,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旨在防止救援过程中发生二次坍塌,进一步扩大伤亡。与此同时,救援队伍利用现场可用的木板、木棍等材料,对周边土方进行加固。他们还使用消防锹、锄头等工具,对被困者周围土方进行挖掘,以开辟生命通道。这一救援策略是基于现场情况所做出的初步评估。
他们尝试通过移动供气设备为被困者输送空气,然而,这一行动遭遇了重重挑战。由于沟渠内部空间极为狭小,且充斥着松散的红土,医护人员难以准确评估被埋人员的伤势,这使得救援情况变得更加复杂。若延误救援,被困者的生命安全将面临更大威胁。
救援方式改变
面对严峻形势,指挥官迅速调整了行动命令。经过现场安全评估,12名消防员被分为两组,同时对被困者实施救援。这些消防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后进入沟渠。他们身体半蹲于土沟之中,形成一前一后的队形,随后开始执行救援任务。
他们调整了挖掘技术,采用手工一捧一捧地挖出沟内的沙土。面对坚硬的土石,他们则谨慎地使用铲子清除。整个过程必须谨慎细致,以免不小心造成被困者的二次伤害。同时,消防员们在救援行动中不断鼓励和安抚被困者,以增强他们的生存信念。
救援中的困难
救援过程中挑战不断。作业空间极端狭窄,操作极其复杂。挖掘越深,可用空间越小。同时,为加速营救,救援人员必须维持高效作业。消防员即便手套破损,亦持续挖掘,毫不松懈。尽管如此,多次营救尝试均遭遇阻碍。轻微施力即导致被困者剧痛,这不仅是对救援人员体力的考验,更是对其应变能力的挑战。
在这种挑战面前,消防人员无法依赖重型挖掘和拆除设备,转而必须依赖人力进行逐步挖掘。这一过程对他们的体能和毅力构成了严峻的考验。
成功救援
经过约三个小时的紧急救援,16时20分,首位被困者被成功解救,紧接着16时55分,第二位被困者亦被安全救出并转至现场医护人员处接受治疗。在这艰难的三小时内,每一分钟都充满挑战,消防员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和职业素养,圆满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这一喜讯让众多关心被困者安危的人们得以松一口气。此次救援的成功,离不开每位救援人员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他们在险境与困境中挺身而出,成为被困者生命的守护者。
在这种复杂的危险救援环境中,您觉得还有哪些更有效的救援措施能够确保被困者和救援人员的安全?我们期待您的点赞和将本文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