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网络上的相关讨论热度不减,南京牛首山风景区出现“黄牛”以低于景区官方票价一半的价格引导游客入园的情况。部分游客还分享了被引导至山林小径的视频。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涉及游客人身安全及景区管理等多个层面的问题。

牛首山景区现状

近期,众多游客涌向牛首山景区游览。15日中午,扬子晚报的紫牛新闻记者实地考察了该景区。记者抵达景区地下停车场,发现民警在此进行常规巡逻,现场秩序井然,但并未发现“黄牛”的迹象。随后,记者来到游客中心周边,一位出租车司机提及“黄牛”多见于西门,但在进一步询问时,他选择了沉默。

该现象表明,尽管在景区某些区域未见“黄牛”活动,但存在“黄牛”活动的可能性迹象,景区管理面临潜在风险。此外,网络上曝光的多起事件亦表明,“黄牛”问题可能已深入影响到景区周边环境。

揭秘南京牛首山黄牛带路内幕:60元带你走野路,钻铁栅栏进景区  第1张

游客讲述被带经历

游客向记者分享了他们的旅行经历。其中一位游客提到,他和朋友在游玩时,被一位招揽停车的阿姨引路至山上。这位阿姨每人收取60元费用,带领他们沿着一段路程较长且较为崎岖的野路行走约二十分钟,并最终需穿越铁栅栏才能进入景区。大学生周凯也遭遇了类似情况,他在12月9日与朋友在天隆寺地铁站出口等待打车时,被一位阿姨建议在二手平台上购买80元的学生票,并介绍了“黄牛”的联系方式。这一现象表明,“黄牛”已经形成了一种常用的手段,在游客前往景区的过程中进行诱导交易,从而间接影响了景区票务的正常秩序。

“黄牛”经营模式

现场调查中,记者观察到,入口旁的阿姨向停车者推荐了一位“黄牛”。这位“黄牛”声称,通过非正规路线登山,每人收费90元,仅接待团体游客,需等到人数齐备后才出发。随后,阿姨又称,自己可以以每人80元的价格带游客登山,但同样不接待单个游客。这种以团体为优先,通过价格差异盈利的营销方式,不仅违反了景区规定,还以游客体验为代价。由于价格因素,游客往往冒险尝试,但其中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

同时揭示了“黄牛”团伙运作的成熟架构。其中,有人专司招募停车服务,有人则负责招揽顾客,各“黄牛”之间甚至展开类似的价格竞争,使得这种非法交易呈现出更明显的组织性和规范性。

景区周边人员的态度

记者在调查中观察到,景区周边人员表现出的态度较为含糊。部分出租车司机虽有所透露,却不愿详述;而那些招揽停车的阿姨则公然推荐“黄牛”,却又在随后矛盾地更改说法。据此推测,景区周边人员可能对“黄牛”行为的非法性或违规性有所了解,但由于利益驱动,他们试图干预游客购票入园的过程。

景区周边人员对“黄牛”行为的纵容明显,这既是对景区官方管理的一种挑战,也反映出他们在正常营业期间,通过引导游客与“黄牛”接触,以期获得额外的不正当利益。

游客面临的风险

揭秘南京牛首山黄牛带路内幕:60元带你走野路,钻铁栅栏进景区  第2张

游客跟随非法导游上山存在诸多风险。山间小路充满变数,行走其上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滑倒和摔伤。据调查,部分野路行走时间长达20分钟,导致游客身心俱疲。此外,若遭遇恶劣天气或运气不佳,还有可能遭受野生动物或植物的伤害。这种行为明显超出了常规旅游的安全界限,而且通过翻越铁栅栏进入景区也违反了相关规定。

游客若与缺乏官方支持的“黄牛”进行购票交易,极易遭遇欺诈。一旦“黄牛”在途中反悔或擅自提高票价,游客将束手无策。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往往只能默默承受损失,无法如愿以偿地游览景区。

景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景区管理亟需强化,当前“黄牛”问题凸显了其在安保措施、渠道管理、票务监督等多领域存在的不足。安保方面,巡逻范围是否包括地下停车场、西门及山村等“黄牛”活动区域尚存疑虑。同时,官方票务体系未能有效遏制二手平台上的低价学生票销售,这也反映出对票务销售渠道的监管存在薄弱环节。

景区面临的问题,其解决方案究竟在何处?是否应增派安保人员,或是与警方合作,对周边涉嫌“黄牛”的非法关系网络进行严厉打击?这种“黄牛”现象已不容忽视,景区与相关部门亟需采取措施,调整管理方法,以防景区形象受损,同时为游客打造一个安全、合法的旅游环境。

您是否曾遇到景区内“黄牛”现象?欢迎参与评论,同时,请为本文点赞及转发,以引起更多人对景区管理及游客权益的关注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