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百旺校区举办了备受关注的“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成果展示交流会”。该活动集中探讨了生态文明教育对首都基础教育进步的积极影响,活动内容涵盖了成果的展示和经验的交流。

中关村二小教育成果闪耀

中关村二小近期呈现了由其教师团队精心制作的超过40个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案例,这些案例反映了学校在生态教育领域的育人成效。学校近年来与26家资源单位紧密合作,举办了多形式的科普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博物馆课程》、《科学盒子》、《科学公园》等必修课程显著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例如博物馆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这些必修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其普及范围通过数字化手段得到了广泛展示。

中关村二小设立了“教师、学生、环境”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此模式创新独特,将教育范畴从课堂拓展至生活,从知识传授深化至实践锻炼。校长倪百明在交流会上,以《融汇博雅之学,塑造少年志向,培养美丽中国的建设者》为题,对生态教育体系进行了详尽阐述。

揭秘中关村二小如何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塑造未来建设者  第1张

生态文明进课堂

在超过四十节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中,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了深入挖掘。他们成功地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这种做法促使学生们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现象,比如环境危机、资源短缺等实际需求。通过实际任务的驱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逐步提升。以环保课题为例,学生们通过实地考察,最终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多方面的技能。

课堂知识的传授仅是起点,这些知识需应用于实际。教师们运用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育超越书本,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学生以主角身份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从而深化对生态文明的认识。

丰富的校园生态实践场景

中关村第二小学创设了多种校园生态教育实践区域。其中,“听雨苑”和“护绿阁”等特色教室拥有独特的教学用途。学校社团活动也配备了专属空间。“快乐农场”使学生得以享受耕种与采摘的乐趣,“药用植物园”和“温室大棚”丰富了学生的植物学知识,气象站能够进行气候监测,集雨樽实现了节能目的。这些生态活动区域种类丰富,功能多样。

学生们一离开教室便能亲近自然。例如,在“快乐农场”活动中,他们春天播种,夏天浇水并除虫,秋天收获果实。这些体验让他们对农耕文化以及自然规律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并深刻意识到了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必要性。

专家肯定与期望

揭秘中关村二小如何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塑造未来建设者  第2张

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与中关村二小教育集团举办的交流会上,颁发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创新工作坊”的铜牌,以此表彰学校在教育领域的成就。北京教科院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巧玲强调,中小学应不断推进生态教育的发展。目的是让更多的青少年关注并保护自然环境,切实贯彻生态文明的理念。

培养具备生态文明观念的青少年对于实现我国美丽中国的目标至关重要。我国中小学应肩负起这一责任。借鉴中关村二小的成功经验和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海淀区生态文明教育推进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宋世云介绍了该区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取得的进展。该中心在教育部的一项重点课题“运用区域资源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的支持下,进行了多样化的教育模式探索。例如,通过生态环保日的实践形式,提升了学生的环保观念。此外,还开发了依托地域资源的特色课程,并按地域特点灵活实施。同时,实施了基于课程融合的主题教育模式,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统一整合。

海淀区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持续进行创新。不同模式间相互补充,协同作用显著。这共同促进了生态文明教育在该区域的深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途径。

生态文明教育在海淀的前景

赵霞,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在发言中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海淀区塑造未来公民的重要环节。海淀区计划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改革措施。同时,将强化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比如东西部学校间的经验交流。通过整合各方资源,旨在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揭秘中关村二小如何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塑造未来建设者  第3张

海淀区正致力于生态文明教育的推进,预期将收获更加显著的成效,并助力学生在优越的生态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在此过程中,可能面临资金投入和资源分配等挑战,海淀区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诚邀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