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音乐长期侵权,音著协怒斥:市场垄断者为何屡教不改?  第1张

近期,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音著协)与北京酷我科技有限公司(酷我音乐)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有了新进展。截至12月16日,音著协已收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二审判决。该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的一部分,酷我音乐此次侵权事件暴露了腾讯音乐在版权管理领域的一系列问题。

酷我音乐侵权判定

北京互联网法院于2023年12月1日发布裁决,确认酷我音乐侵犯了音著协所管理的音乐作品的著作权。裁决明确,酷我音乐需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法院在判决过程中,全面考量了作品知名度、侵权持续时间、方式、性质及过错程度等众多因素。基于这些考量,法院判定酷我音乐需向音著协赔偿约12万元人民币。此赔偿数额的确定经过充分论证,并非随意设定。

2024年4月10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就音著协诉酷我音乐侵权案作出一审判决。判决指出,酷我音乐须承担因侵权行为导致的赔偿责任。该案暴露出酷我音乐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未支付使用费,擅自在其平台上大量使用音著协管理的音乐作品,并提供了在线播放及下载服务。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众多词曲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腾讯音乐过往侵权情况

自2021年度,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持续遭遇多起侵权指控。其子品牌酷我音乐成为侵权指控的焦点,同时,旗下的QQ音乐和全民K歌也面临相似问题。今年10月,音著协针对腾讯音乐在相关平台上滥用管理权限的音乐作品提起法律诉讼。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审理此案后,判定腾讯音乐侵犯了音乐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并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超过65000元。另外,8月份,法院对同一平台的另一起侵权诉讼也作出裁决,腾讯音乐需赔偿超过34000元。这些案件暴露出腾讯音乐在版权保护方面的处理显得不够慎重。

腾讯音乐的市场地位与侵权行为的矛盾

腾讯音乐集团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旗下运营着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以及全民K歌等多个在线音乐平台。但自2021年以来,该集团未经许可,持续大量使用了音著协管理的音乐作品。尽管法院多次判决其侵权行为成立,但该集团依然未遵守法律,拒绝合法使用音乐作品。这种行为与其市场领导地位极不匹配。作为行业的重要企业,它本应树立版权使用的典范,然而却频繁侵犯他人著作权,对众多音乐作品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

音著协的维权行动

音著协对于腾讯音乐集团旗下如酷我音乐等平台存在的侵权问题,采取了主动的权利维护措施。自2023年开始,音著协已就酷我音乐等平台发起了多起法律诉讼。目前,部分案件已作出判决,而其他案件则正处于司法审理阶段。音著协的这些行动旨在保护众多词曲作者的合法权益,他们正通过合法途径努力维护音乐版权的有序状态。在著作权人权益遭受侵害的当下,开展维权活动显得尤为迫切,音著协在推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侵权行为对著作权人的影响

酷我音乐平台的行为对词曲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造成了重大损害。这些著作权人依赖作品授权所得作为收入来源,但酷我音乐等平台的无授权使用行为,导致他们的收入大幅减少。在创作过程中,词曲著作权人付出了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然而这些努力却因侵权行为未能获得合理回报。这一行为严重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积极性,从长远角度看,可能对音乐行业的创新动力产生负面影响。

行业竞争中的版权争议

在音乐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版权纠纷成为核心竞争因素。网易云音乐已就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及其相关产品(包括QQ音乐、酷我音乐、酷狗音乐等)涉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行动表明,音乐平台间的竞争已从用户数量和市场份额扩展至版权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若某平台多次侵犯版权,其行为在市场竞争中可能被视为不公平,并可能对其他遵守规定的平台造成损害。

连续出现的音乐版权纠纷案例要求我们进行深入分析:音乐服务提供商应如何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机制,以避免侵权行为的出现?我们希望广大读者对文章给予认可,进行分享,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