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车河镇笼箱盖枫杏生态旅游景区的蔬菜基地近期传来新消息。该景区曾由废弃矿山改造而成,现已成为四星级景区,其中蔬菜基地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基地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诸多方面都值得特别关注。

南丹县车河镇蔬菜基地位置

南丹县车河镇拉么村的笼箱盖枫杏生态旅游景区,系废弃矿山改造的成功案例,成为该地区的典型示范。这一变化体现了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资源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景区地处优越,拥有可开发土地资源,适宜建设蔬菜基地。自2023年8月起,蔬菜基地开始试种,标志着当地发展的新起点,为景区增添了更多发展潜力。同时,景区交通及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便于蔬菜收获后的运输,确保了销售渠道的畅通。

蔬菜种植区与风景区毗邻,便于融入景区旅游项目。游客在休闲游览的同时,可参观基地,学习蔬菜种植知识。这一特点成为基地发展的优势,增强了景区的整体吸引力。

测亩验收结果

废弃矿山变身四星级景区,年产170吨蔬菜,年创收6万元  第1张

近日,笔者随南丹县车河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测量团队抵达该景区的蔬菜种植区,对种植面积进行了验收。现场测量结果显示,基地内冬瓜、节瓜、黄瓜、南瓜、青菜等瓜果蔬菜的种植总面积达到115.98亩。这一具体数据既揭示了基地的规模,又展现了该景区蔬菜产业的布局情况,为未来的产业规划和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如此规模的蔬菜种植,不仅能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还能吸引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为景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蔬菜产量与供应情况

目前,景区蔬菜种植已具规模。年产量约170吨,不仅满足景区自身需求,还将多余部分供应给拉么矿、茂晨选厂等当地企业。这种自给自足与对外供应相结合的模式,反映了景区蔬菜基地的积极发展势头。基地蔬菜产量稳定,品质持续改善。销售环节拥有稳定的本地买家,确保蔬菜稳定销售,为景区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年收益约6万元。

工人雇佣与脱贫户帮扶

在蔬菜基地的运营中,景区展现了积极的社会责任。景区雇佣了12名员工负责基地的管理与维护,其中6名是脱贫人口。这些脱贫人口得以在家乡实现就业梦想。景区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了产业奖补的申报指导。这种模式促进了脱贫人口发展产业,有利于巩固脱贫成效,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收入。这成为当地产业帮扶脱贫人口的典范。

蔬菜基地的旅游带动作用

废弃矿山变身四星级景区,年产170吨蔬菜,年创收6万元  第2张

景区内的蔬菜种植园被精心打造成为孩子们学习蔬菜种植知识的“蔬菜百科”。这一创新型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家庭游客和农场体验爱好者前来游览。此举为景区增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原本单一的旅游项目因蔬菜基地的引入而变得更加丰富。游客数量的增加使得景区年收益超过15万元。这种以特色活动推动旅游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模式,成为景区健康发展的典范。

蔬菜基地未来的发展展望

蔬菜基地目前已取得显著成效,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对于基地现有瓜果蔬菜品种,探讨增加品种或改进种植技术以提升产量是可行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增加对本地企业及周边市场的供货比例。在旅游领域,探索更多与蔬菜种植相关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游客。此外,吸纳更多脱贫户参与基地发展,拓宽帮扶范围,提升就业机会。蔬菜基地将成为车河镇发展的缩影,并有望带动周边更多产业共同发展。

该景区内的蔬菜种植基地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此,您是否有任何改进意见?期待大家积极留言、点赞及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