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区西凌家宅路的改造项目备受瞩目,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比如公共座椅的布置,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些看似普通的设施,实际上体现了在居民区改造过程中,居民需求、商业利益与城市美观之间的多重考量。
街区改造项目启动
2023年,半淞园路街道启动了“美丽街区”的改造项目。西凌家宅路区域,凭借其独特的位置和居民构成,被纳入了改造范围。该区域有超过4700户居民,周边设有学校、幼儿园和医院,两条地铁线路穿行,商业活动兴盛。西凌新村已有30年历史,作为老旧小区,其街区改造显得尤为迫切和艰巨。因此,该区域的改造工作随即展开,众多方面亟待改善和优化。
在街道改造期间,有意识地吸纳了各界的反馈,鼓励居民参与。正如街道办副主任郑晓玲所言,街道主动与不同群体进行交流。特别是小区业委会主任陆煜君,负责搜集居民对街区口袋公园改造的提议,这一环节对于整个改造进程的启动至关重要。
公共座椅需求凸显
社区中60岁及以上居民占比超过45%,他们普遍反映在逛街时感到疲惫,缺乏可供休息的座椅。这一需求具有现实性。在日常生活中,购物和出行时,老年人确实迫切需要能够休息的地方。
居委会的“儿童议事会”进一步提出了不仅座椅需舒适,更需美观的诉求。这一要求反映出不同年龄层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更关注座椅的实用性,即能否坐得舒适;而孩子们则展现出了自己的审美观念,这对公共座椅的设计提出了更加多元和细致的要求。
设计方案的权衡
小区门口增设棋桌和座椅的初步计划遭遇了沿街居民的抵制,主要顾虑是可能引发噪音问题。随后,设计团队对方案进行了修改。
设计成果是一座以抽象线条为特征的亭子,其采用的拿坡里黄色彩鲜艳夺目。该亭子不仅满足了居民遮阳休憩的需求,还增添了街头艺术气息。这一设计经过对街道居民需求、周边商业等多重因素的全面考量,体现了设计师与居民意见的完美结合,是双方智慧的结晶。
座椅细节的调整
朝夕公园内设有一排长凳,原计划为矮桌。但在施工阶段,居民将其用作座椅。鉴于此,设计团队对设计进行了修改,将桌子直接改造成座椅。
根据老年居民的反馈,这款座椅的高度比常规设计减少了5厘米。这一改动充分反映了改造过程中对居民需求的重视。从这一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各个年龄段居民的关注和尊重。
商居共治的形成
西凌家宅路通过公共座椅这一纽带,构建了“商居共治联盟”。该联盟由24名居民志愿者组成,他们分两班轮流巡逻。在巡逻过程中,若发现街道或座椅需要清洁和维护,志愿者会立即通知相关管理部门。
该联盟促进了居民与商家之间的交流。无论是如龙荣那样经营上海特色小吃的商家,抑或是普通居民,都能从公共座椅的配置中获益。此举不仅为顾客提供了休息场所,带动了商业活动,同时也提升了街区环境的维护质量。
城市整体的改变
上海地区,公共区域的休闲座椅正逐渐成为展示城市软实力的标志性元素。自2021年以来,上海市已采取多样化措施,总计对超过2.5万座公共休闲座椅进行了改良与升级。
上海正逐步拓宽步行区域,同时致力于营造一个让市民感到安逸的城市环境。西凌家宅路的改造工程仅仅是众多实例中的一例,却反映了上海在城市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努力。这样的做法是否能为其他城市的街区改造提供参考?我们期待广大读者加入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您是否目睹过成功的街区改造案例?若有,欢迎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