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公园竟然还能这样玩?深圳口袋公园的创意实践大揭秘  第1张

创新实践之花绽放

近期,深晚记者对深圳多个小型公园进行了实地探访,见证了“微型城市生态圈”的创新进展。在3月19日和20日,记者深入多个区域的口袋公园,欣赏到了其独特的风貌。这种精巧的布局方式,如同在寸土寸金的核心城区巧妙地镶嵌了绿色宝石,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罗湖区的沧桑巨变

3月19日,记者实地考察了位于罗湖区的笋岗火车花园。该花园中,仿制铁轨的园路贯穿其中,将火车廊架、火车头打卡墙和车窗驿站相连,让人仿佛置身于蒸汽火车时代。昔日笋岗火车站旁的荒地,在相关部门的规划和社区居民的参与设计下,已变身为多个设计奖项得主的小型公园。尽管沙坑边缘略有磨损,但这里仍是居民们休闲的理想场所。

龙华区的文化魅力

龙华区的鹭湖瓷园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湖蓝色的陶瓷装置散发出闪烁的波光。园内设有“国瓷诞生记”主题的科普墙,详尽地揭示了国瓷制作的秘密。公园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域,其中包含治愈花园和探索剧场,为居民打造了完备的休闲场所。在探索剧场,孩子们能通过互动游乐项目感受瓷文化的独特吸引力。

口袋公园规划目标

深圳市正努力构建新型开放性公共空间,即所谓的口袋公园,旨在推动相关数据的稳步上升。根据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整体规划,计划增设半径达500米的社区公园及口袋公园,旨在确保全市85%的住宅区居民步行500米内可达公园。预计到2035年,社区公园的总数将突破1213个。

核心内涵与挑战

3月20日,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主任工程师李晓君提到,口袋公园是城市公园融入城市建设的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过“针灸式微更新”激活城市中的零散空间,实现生态、功能与人文的紧密结合。不过,在有限的空间里,如何协调多功能需求与可持续运营,成为其在规划和设计阶段遇到的主要挑战。

推进与未来展望

深圳市为提升市民参与度,采纳了全方位共建模式和按类别分设的运维共治策略,旨在推进口袋公园的建设。李晓君建议,需强化居民区周边的社区共建工作,并在商务区周边与企业携手,引入商业活动。他希望深圳的口袋公园能转变为“全生命周期活力空间”,塑造出多功能的都市小型空间,进而助力“公园城市”梦想的实现。

深圳微型公园在哪些方面可能迎来新的进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同时,请您对本文给予点赞与转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