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各地纷纷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王家河地区以其独特优势,吸引了众多人才返乡创业,成为一大亮点。该地区涌现出许多返乡创业的故事,这些故事值得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返乡投资源于乡情
木兰草原景区总经理聂权的父亲为本地人士,通过建筑行业从无到有积累了财富。聂权因怀揣改善家乡贫困状况的愿望,选择返乡投资。起初,他计划创建养牛场。这一举措源自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并为景区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聂权返乡投资期间,区政府及王家河街道给予了宝贵建议。2007年,木兰草原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华中地区独具特色的草原风情主题景区。该景区的兴起,亦促进了木兰水镇等周边景区的繁荣与发展。
木兰草原的成功经验并非孤立存在。王家河地区已有众多人士选择回归家乡,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取得了显著成效。
特色农业逐步崛起
王俊,武汉晨捷熙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提到他培育的“木兰红”草莓具有独特魅力。自2019年从北京返乡创业以来,他专注于红颜奶油草莓的种植。这种草莓以其体积大、果实饱满、口感甜美而受到游客喜爱,去年更是赢得了众多好评。目前,他的种植面积已扩展至542亩,并成为多家大型企业的指定种植基地。这些成就得益于王俊的资源运用和不懈努力。
在农业板块,叶玉波于2012年投身于高炉钱村的发展。他与友人携手,共同承租了超过500亩山地,用于柑橘种植,此举有助于丰富农产品种类。
设施完善方便游客
王家河街道为游客采摘提供便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投入超过100万元资金,于火塔沿线新建了35间特色木屋售卖亭和35个临时停车位。这些新设施的增设显著增强了游客的采摘体验。特别是对于柑橘和草莓采摘的游客,新设施的使用使得他们的游玩过程更为便捷和舒适。同时,此举也有利于改善当地农产品的销售环境。
这些具体举措虽局部有所优化,却显著推动了当地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新力量引领新发展
潘均,一位80后的九曦生态农场负责人,曾辞去航海工作,于2017年选择回乡投身生态农业。12月7日,在九曦生态农场的发货基地,可见工人忙碌的身影,各类蔬果正被装进纸盒,准备发送。潘均成为了王家河众多“新农人”中的典型代表。
潘均等具备创新思维、先进技术和新型模式的“新农人”返乡,他们摒弃了陈旧观念,为农业和农村的优质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早期创业者已见成效
邹胜华,武汉华丰聚生态发展农业公司的总经理,系较早返乡的大学毕业生。于12月3日探访其华丰聚生态农业园时,可见技术员正忙于投放最后一批次鱼苗。经过多次转型升级,该园已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年产量达到140万斤成鱼,年产值接近3000万元。邹胜华的成就,是对早期返乡创业并持之以恒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果的最好证明。
他的成功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回乡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众多能人推动整体进步
王家河地区不仅包含了之前提及的几位人物,同时还有晨捷熙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王俊、黄陂区绿盛洁家庭农场的周盛、美人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胡德文等众多富有活力的“新农人”。他们在此地积极活跃。这一区域聚集了众多有远见的人才。
王家河街道的管理人员强调,他们将持续运用自身特长,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农业,以旅游业振兴农业,以此推动乡村的振兴进程。这样的模式难道不是众多乡村地区可以参考的发展策略吗?当地的故事洋溢着希望与生机,我们期待大家的点赞、分享,并期待听到你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