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湘潭大学组织了一场急救技能培训活动,吸引了1200余名学生参加。这一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急救技能,同时也反映出该校对急救教育的高度重视。

培训内容丰富

培训期间,学员需牢记指南内容,并通过小程序进行模拟操作。线下培训分为理论教学、理论测试、实操练习和实操评估四个环节。湘潭红十字会与校医院共同组成的救护师资团队提供指导。此举确保了培训的严格性,使学员能够全面掌握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CPR基础、气道异物堵塞处理、AED除颤器操作等,旨在帮助学员全面了解相关知识点。

理论授课方式多样

1200名湘潭大学学子变身守护天使,心肺复苏技能培训震撼来袭  第1张

理论教学并非单一说教。它采用图文并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手段,使急救知识更加直观易懂。这种方法有效地帮助学员掌握CPR等基础技能。比如,通过实际案例展示急救的重要性,利用情景模拟阐释知识难点,显著提升了学员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有助于学员更好地理解原本枯燥的急救知识,并显著增强培训效果。

实操训练注重细节

实操训练中,学员们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他们系统地学习了紧急状况下的应对策略,并独立进行了实际操作。培训老师按批次对学员进行现场指导,强调动作要领。导师一边密切观察学员的动作,一边亲自示范和纠正。“保持身体前倾,肩、肘、腕应形成垂直于地面的直线”,学员们在反复练习中逐渐掌握了技巧。这一严谨细致的过程,对学员熟练掌握标准的心肺复苏程序大有裨益。

学生参与意愿高

学生在本次培训中表现踊跃。例如,2024级物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古妮烩,在技能掌握后,对急救有了更深的理解。她表示:“生命极其宝贵且易损。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或许能够拯救生命。”众多学生与她持相同看法,意识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纷纷主动参与培训,旨在提高在紧急状况下救助他人的能力。

学校急救教育基础

湘潭大学自去年被纳入国家第二批急救教育试点项目以来,陆续举办了多场培训活动。截至目前,已有1112名师生完成了培训并取得了相关证书。此外,学校还获得了湖南省红十字会的批准,成为应急救护智能化培训基地的建设单位。同时,学校计划再购置1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以放置于人员密集区域。这些举措反映出湘潭大学在急救教育领域拥有坚实的基础,并持续在进步中。

未来急救教育规划

湘潭大学校医院副院长杨期稳强调,急救教育工作的推进将持续进行,力求实现急救技能培训的全面覆盖。学校正致力于增强整体应急救护水平,此举不仅确保了校内人员的安全,也对提升社会急救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若贵校开展此类急救培训,您是否会踊跃参与?我们期待大家的点赞与分享,共同关注校园急救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