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的西黑山枢纽,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和天津分水的关键节点,其地位独特,备受瞩目。此处,南方的水源被分流,这一环节承载着非凡的意义。
分流情况
西黑山枢纽处,南水被分为两股。一股沿明渠北上,输送至北京。另一股则流入地下箱涵,流向天津。这种分流策略是南水北调工程周密设计的结果。整个流程有条不紊,彰显了设计之科学。不同输送路径的切换,在工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一安排确保了水资源得以高效且精准地送达目的地,满足了各地区的用水需求。
由明转暗的意义
天津干线此段由明渠变为暗渠。西黑山枢纽地处偏远,却扮演着关键角色。暗渠输水具有多方面优势。首先,暗渠输水有助于节省土地资源,这在土地资源日益珍贵的今天尤为重要。其次,暗渠输水更有利于保障水质,确保民众能使用到优质水源。南水北调中线西黑山管理处处长李永鑫亦对此予以肯定。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明转暗的输水方式在节约资源和保障水质方面确实产生了积极作用。
工程组成部分
西黑山枢纽工程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其中包括节制闸和进口闸等设施。南水通过这两道闸门实现自然分流,其中进口闸承担向天津输送水源的任务,而节制闸则负责向北京输送。西黑山进口闸在天津干线中占据关键位置,它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的起点,同时也是该干线上唯一能够调节输水量的闸门。这种设计安排清晰地定义了输水的流向及水量调节方法,充分展现了工程设计的精细程度。
天津方向输水现状
西黑山分水口至天津的设计输送水量为每秒50立方米,若增加流量,则可达每秒60立方米。目前,天津方向的输送水量大约为每秒38立方米,日输送水量超过320万立方米。这些数据清晰地反映了当前向天津输送水的概貌。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到天津当前的用水状况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天津供水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冰期输水保障
水面上不远处,可见由钢制浮筒连接而成的链条状结构。该结构系为冰期输水安全而设置的拦冰索。冰期输水期间,浮冰问题尤为突出,由于上下游地势高差较大,浮冰结块对闸门造成巨大冲击力。因此,拦冰、捞冰和融冰成为确保冰期输水安全的必要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该拦冰索已升级改造,加装后的筒链长度超过70米,拦截范围更广,效果更佳。此举显著提升了冰期输水的安全性。
工作人员的坚守
西黑山枢纽得名于其地理位置,该地山风强劲,气温较低。自10年前开始,输水工作从未间断。超过3600名工作人员持续昼夜守护。他们每日往返工作地点超过30公里,巡渠路程每日累计数十公里。在节假日期间,他们坚守岗位,而在极端天气下,他人回家时他们却在一线工作。此外,他们高度重视水质安全,水质自动监测站每6小时自动检测12项水质指标,并实时共享监测数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10年来,水质始终保持稳定,为天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各位读者,南水北调项目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然而,诸如西黑山枢纽这样的重要节点,仍面临诸多挑战。关于此类关键枢纽,后续保障应从哪些角度加强?期待您的观点。欢迎点赞、转发及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