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近期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一名四年级学生郭融达在遛狗途中意外发现了一种蛾子,该蛾子已被收录进最新发布的上海昆虫名录。这一发现揭示了公众在昆虫发现与记录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亦丰富了人们对上海昆虫多样性的认知。
新版名录发布
2024年12月7日,《上海昆虫名录2024版》正式问世。该名录收录了3556种昆虫种类。相较2023年版,新增了400多个物种。这一数据增长揭示了上海昆虫多样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增资料对研究上海昆虫现状至关重要,凸显了上海昆虫种类丰富,可能与生态环境变化等多重因素相关。这些资料成为昆虫研究者深入探究上海昆虫分布和种类成因的重要参考。
部分发现者为民众
此次昆虫名录的更新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部分昆虫的发现者并非专业人士,而是普通的市民。例如,郭融达就发现了咖啡豹蠹蛾。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有时会意外地发现那些尚未被记录的昆虫。由于普通民众分布广泛,活动范围广泛,他们能够到达科研人员难以在短时间内触及的区域。他们的参与为昆虫新种类的发现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也体现了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和对生物环境的关注度增强。
公众力量的重要性
昆虫体积微小,活动轨迹难以追踪。上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汤亮副教授指出,研究人员在短时间内难以充分收集相关信息。因此,公众的协助显得尤为关键。例如,“我的自然百宝箱”这一公众科学项目吸引了众多民众加入。根据最近一年的数据,有近4.81万人通过“听见万物”小程序上传了数据,同时“上海昆虫调查团”举办了47场线下活动。在社会公众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共收集并鉴定了9273条昆虫记录,覆盖了上海的16个行政区。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公众在昆虫发现记录方面的重要作用。
严谨的发现记录过程
昆虫的发现与记录遵循一套严格科学的步骤。汤亮指出,当“听见万物”微信小程序接收到昆虫图片及发现地点等相关信息后,系统将对照现有资料进行初步分析。对于罕见的昆虫,研究人员会亲自前往现场进行实地观测和研究。例如,郭融达在发现黑缘红瓢虫后,其母亲便通过小程序上传了相关信息。这一流程不仅确保了昆虫记录的科学性和精确度,而且使新发现的昆虫得以纳入名录。在此过程中,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有机会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
青少年的积极参与
在昆虫研究领域,青少年参与度显著。“上海昆虫家谱”项目见证了孩子们的积极参与。他们中不乏携带昆虫图鉴、边查阅边记录的身影。例如,毕海虹提到,有小朋友对昆虫知识掌握得相当专业,甚至成为知识的传播者。黄浦区海华小学的彭嘉儿细致观察昆虫的生存环境,小学生陈茁也分享了自己的昆虫研究经验。这些案例表明,青少年在昆虫探索领域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潜力。
为生物多样性规划提供参考
数据将递交给相关部门,以供地方生物多样性规划参考。上海昆虫种类的调研,并非单纯的数据汇总,对上海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大影响。此调研有助于决策者掌握昆虫种类变迁,从而制定保护昆虫生存环境的策略,包括保护与建设昆虫栖息地,以及如何平衡城市发展与昆虫生存空间等重要议题。这引发我们思考,未来如何进一步激励公众参与昆虫发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期待大家积极点赞、转发文章,并在评论区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