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敦煌文学研究显得较为冷清,这一状况值得引起关注。柴剑虹先生,作为该领域的资深研究者,其感慨反映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与《唐五代诗全编》所倡导的理念存在密切关系。
敦煌文学研究现状
敦煌文学作为敦煌学的核心学科,一度引领学术潮流。然而,在完成初步分类整理后,近十年来其发展遭遇了停滞。柴剑虹先生自1980年代起便投身其中,对这一变化有着深刻感受。研究工作遭遇瓶颈,这与研究方向和方法的选择密切相关。随着敦煌文学长期以整理为主,新的突破点不足,同时参与研究的人数可能也在减少,使得研究氛围变得较为冷清。这种现象不仅与学者们的热情相关,还与资源分配和学术关注度等因素有关。在学术界,新兴学科层出不穷,资金和人力资源更多地流向了热门领域,敦煌文学研究的投入相对减少,这对其未来发展构成了不利影响。
在整理敦煌诗歌时,研究者遭遇了研究难题。他们在整理过程中,注意到了写本的独特性质。然而,按照传统的文献学原则,研究者们在整理诗歌时,更倾向于广泛搜集写本和校对传世文本,以恢复其原始形态。尽管他们认识到了写本所蕴含的原始价值,但在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展示方式上,却难以取得突破。这一现象揭示了研究方法过于依赖传统,创新不足。
从《唐五代诗全编》看理念
陈尚君先生的《唐五代诗全编》蕴含独到见解。以唐诗整理为例,他提出的“回归唐朝”理念富含深意。自1992年《全唐诗补编》升级,实现收录放逸作品的目标后,《唐五代诗全编》的目标追求更上一层楼。与清代编纂的《全唐诗》相比,《全编》展现出显著差异。《全唐诗》文本固定不变,而《全编》则呈现动态特征。《全编》从“追根溯源”与“追踪流派”的双重角度出发,全面展现了唐诗的生成、传播与接受过程。尚君先生在编纂体例上的创新,超越了前人,突破了作家作品的局限,为唐诗研究提供了新的立足点。
该理念在多个领域显示出其重要性。它不仅推动了唐诗研究的进展,还对文学古籍的整理方法和目标产生了深远影响。尚君先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追求,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两者理念的联系
敦煌文学研究的难题可从《唐五代诗全编》的某些观点中找到解决之道。尽管研究对象各异,两者均需应对古籍文学研究中的共性挑战。敦煌文学研究受限于传统的文献学还原理念。而《唐五代诗全编》的突破性方法,为敦煌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即不必拘泥于传统整理目标。比如,可从追求还原原貌转向探索原生态价值,并展现其发展历程。
敦煌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可借鉴《唐五代诗全编》的突破性思维。研究不应局限于既有的整理模式,而需深入探讨作品从创作至传播接受的全过程。
文学古籍整理目标可能的转折
基于《唐五代诗全编》中“探讨源头”与“追溯流变”并重的理念,当前文学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可能面临方向上的调整。以往,传统做法是构建一个终极文本,然而现在研究目标转向了重构文本的形成过程。过去,许多文学古籍研究过分强调对最终文本的确认。以敦煌文学研究中的诗歌整理为例,这一问题尤为明显。重构文本的过程能够使研究更加全面,更深刻地展现文学作品的生命力。
这种转折遭遇了一定挑战。首先,学者们长期形成的固定研究思路难以转变。其次,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可能对这一转变有所阻碍。众多评价标准更注重最终成果,而对研究过程关注不足。
理论的广泛意义
“‘讨原’与‘溯流’并重的思想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展现出其启发性。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唐诗与敦煌文学的研究,其他古籍文学领域亦能借鉴。例如,明清小说等领域亦存在过分关注最终文本的现象。若能在各领域应用此理念进行研究,文学研究的整体状况有望得到提升。”
该理念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对文学研究领域的整体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深入探索文学作品的深层文化意义,以及展现历史变迁的深远影响方面,其作用尤为显著。
学界展望
杜希德先生对史撰传统的观点,对于文学研究领域亦具有借鉴意义。在康熙年间,《全唐诗》确立了唐诗的固定形态,而现今,《唐五代诗全编》则引领了新的研究方向。未来,敦煌文学研究及其他文学领域能否借鉴这些经验实现成功转型,是值得学术界深思的问题。学者们不妨广泛讨论,为文学研究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我们也期待读者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和分享,关于文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您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