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盐城工学院海生学院传来喜讯。在该校隋延明副教授的指导下,冯婉君同学(研二)与陈旭同学(大四)共同研发的一款景观鱼缸,已陈列于建军路校区知达楼一楼大厅。这一创新成果吸引了全校师生的广泛关注。
独特设计模拟湿地环境
该款景观鱼缸的特色在于以我国南黄海湿地的特有物种为中心。其中融入了中华仙影海葵、豆形拳蟹等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缩影版的南黄海湿地生态系统。缸体清澈、岩石错落有致,色彩缤纷的生物生动地展现了湿地的独特魅力。此设计将湿地生态引入室内,是一次既大胆又富有创意的尝试。
据调查,该种模拟自然环境设计的鱼缸,为公众近距离观察南黄海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了平台。此前,学生们主要通过书籍或图片对湿地有所认知,而现在,他们能够直接观察到湿地生物在鱼缸中的生活状况,从而获得了更为直观的生态感受。
多学科知识融合成果
鱼缸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交汇。在深入掌握生物习性之后,两位同学巧妙地将生态学、海洋学以及景观设计的相关知识融合运用。这一成果显现了他们扎实的知识功底。
这种整合展现了学生们在跨学科领域学习及思考方面的才能。比如,在设计阶段,他们需确保生物习性遵循生态学原则,同时确保整体布局兼顾景观设计的审美。由此可以看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是鱼缸设计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彰显了学生们的深厚专业基础与创造性思维。
精美外观吸引全校目光
一亮相,景观鱼缸便吸引了大量师生目光。在知达楼一楼大厅,鱼缸前总是聚集着人群。他们仔细观察着鱼缸的每一个细节。其精致的外观和生物游动的形态,宛如磁铁般吸引了众人。
同学们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幕。“这些海葵真是美得令人赞叹。”他们纷纷发出感慨。眼前的景象宛如一幅迷人的微型海底风光画。师生们不仅为之惊叹,还对两位同学的艺术才华表示敬佩。他们围绕鱼缸的设计原理展开热烈讨论,这种交流让现场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团队的汗水付出
该景观缸的制作汇聚了学生们的辛勤付出。冯婉君同学透露,从选购材料、搭建鱼缸柜,到铺设沙层和加水,整个过程历时超过一个月。
在这段时间内,她与陈旭共同指导着学弟学妹们不懈奋斗。在此过程中,他们深刻领悟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每位成员都尽职尽责,大家齐心协力,旨在实现更佳的成果。这种团队精神构成了该项成果背后的关键动力。
传递湿地信息的愿望
冯婉君期望更多同学通过观赏该鱼缸,能够认识黄海湿地的特色、海洋生物种类以及海生学院的相关信息。这一行为彰显了她对相关领域的深厚情感。
该鱼缸已成为黄海湿地知识传播的新媒介。通过这种直观且引人入胜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黄海湿地生态的好奇心,并引发他们对海生学院相关研究的兴趣。这一初衷赋予了景观鱼缸更丰富的教育价值。
若贵校设有展示湿地生态的景观鱼缸,请问您是否会频繁前往观赏?恳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并转发,同时,我们也热切期待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