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一场以“推动高质量增长、深化全面转型”为主题的新闻活动吸引了广泛关注。活动信息显示,朔州市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大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的挑战。尽管如此,该市正努力探索资源化利用方法,并致力于保护环境。这一行动背后,体现了众多努力和显著成果。
朔州市工业固废产量惊人
朔州地区具备显著的生产能力。近年来,该地区年均原煤产量超过2亿吨,发电量更是突破620亿度。这一巨大产能引发了工业固废问题,包括每年产量超过3300万吨的煤矸石、超过1000万吨的粉煤灰和超过130万吨的脱硫石膏。这些数据不仅揭示了产能的强劲,同时也揭示了环保形势的严峻性。以部分矿区为例,堆积成山的煤矸石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隐藏着安全隐患。
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紧迫,朔州市正遭遇工业废弃物大量生成的挑战,迫切需要找到应对之策。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监管工业废弃物,以避免其造成环境的无序损害。
综合利用的技术支撑
朔州市荣获工信部授予的首批工业资源综合运用示范点称号。该市在推动资源综合运用方面投入了大量努力。成功举办了11届国际工业固废综合运用论坛。同时,设立了多个专业研究机构,如山西省煤矸石高值利用重点实验室、山西省新型功能炭材料工程技术中心、晋坤双碳产业研究院等。这些机构的建立,为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这表明,在环保领域,朔州市已经配备了先进的设施,为应对未来的挑战做好了充分准备。
众多企业构建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朔州市环保工作成效显著。已建有三座特色固体废弃物处理园区,企业数量庞大。其中,86家煤矸石综合利用企业、73家粉煤灰综合利用企业及11家脱硫石膏综合利用企业均已投入运营。这些企业促进了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并呈现多样化。它们生产的产品涵盖七大领域,品种超过200种。此外,朔州市成功培育了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材、粉煤灰及脱硫石膏的综合利用等四大产业集群。这表明朔州市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链。
消纳能力的显著提升
朔州市展现了出色的资源综合处理能力。该市每年处理的煤矸石量超过2100万吨,粉煤灰量超过1000万吨,脱硫石膏量超过130万吨。这一处理成果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上得到了体现。与“十二五”末期不足40%的综合利用率相比,目前该市已提升至73%。这一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减轻了环境负担,并为朔州市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发展的发力方向
朔州市出台了旨在提升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的详细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技术革新、政策扶持和行业领军企业的带动效应。方案明确提出从源头上降低固体废弃物产生、高效利用资源以及推动绿色发展的核心理念。此举犹如一艘远航的船只调整了航向,向更佳的目标进发。比如,在技术革新方面,若能成功研发出更多提升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新型材料效率的技术,将为固体废弃物利用行业带来新的生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朔州市在工业固废再利用方面已取得不俗成绩,但面临挑战。一方面,需紧跟技术进步,不断研发新技术以应对新型工业固废处理和提高转化效率;另一方面,政策支持虽已显现,但需更精准地满足企业需求。朔州市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推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进一步发展?欢迎读者们分享见解,期待点赞、转发和积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