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四川四普:新发现1538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90.5%,文物普查大幕拉开  第1张

四川,作为我国文物资源丰富的省份,其文物普查的相关信息引人注目。自“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确认的大量不可移动文物以来,当前正进行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也取得了众多显著成果和宝贵经验,这些都值得特别关注。

四川三普成果显著

揭秘四川四普:新发现1538处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达90.5%,文物普查大幕拉开  第2张

截至当前,四川省已确认并记录了65231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一数量在全国范围内排名第三,显示出四川在文物领域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一庞大的数字反映出四川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不可移动文物是四川历史文化的真实记录,它们遍布全省,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印记。这些丰富的文物资源为今后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文物资源众多,随之而来的是更重的保护义务。例如,通江县的文物普查团队投身于现场勘查,为普查任务提供了积极支持。众多基层普查人员深入前线,不畏各种环境和挑战,成功完成了对65231处不可移动文物的识别和记录工作。

四普正在有序推进

四川省内“四普”活动正热烈进行。至11月28日,已完成对59033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的复查,复查比例达90.50%。同时,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1538处。自2024年5月起,“四普”将进入第二阶段,以县域为单位进行实地调查。这一阶段是对前期工作的深化,旨在对四川文物资源进行更全面的清查。

该工作环节极为精细,为确保普查结果的精准性,众多人员及部门间的紧密协作至关重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发挥了决定性作用,通过积极调配人力、资金及保障措施,使得“四普”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例如,成都等地已建立了一系列工作机制,以支持“四普”的开展。

市级普查成果与进度不同

在市级复查“三普”不可移动文物的工作中,各市(州)进度不一。资阳市复查完成度为100%,阿坝州为99.77%,遂宁市为99.38%,而其他市(州)的复查率普遍在80%左右。同时,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也存在差异,资阳市新增360处,甘孜州新增191处,阿坝州新增167处。

这种差异与各市(州)的地理条件及文物发展的重视程度紧密相连。某些区域复查率较高,或许是由于考古活动频繁或文物保护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新发现文物数量较多的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且尚存许多尚未发掘的历史珍宝。

工作者分享普查经验

12月2日,四川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期推进会在成都举行。会上,成都市、巴中市、资阳市的代表就普查经验进行了交流。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通过确保普查资金到位、确立“成都标准”等措施,积极推进“四普”实地调查。这些措施旨在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制定标准化政策,以保证普查工作有序进行。

巴中市确立了“普查、认定、挂牌、保护”同步推进的工作模式,并已顺利完成了国家试点普查任务。该模式的高效并行特性,有效缩短了工作流程,同时迅速提高了文物的社会地位。资阳市安岳县组织了10支队伍,对全县1233处文物进行了信息搜集。此外,资阳市在10月底前,全面完成了1847处文物点的实地信息采集工作。

曾经试点为四普积累经验

在“四普”普查之前,全国范围内选定了多个地区作为试点,其中四川的安岳县便是石窟寺及石刻领域的全国试点县之一。这些试点区域率先展开工作,为全国“四普”普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在人员配置、普查规范等方面,试点工作逐步得到了优化和完善。

试点地区在探索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诸如针对不同类型文物需采取差异化的普查手段。同时,如何协调普查的精确度与效率也是试点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地区所探索出的方法,对后续普查工作的全面展开具有诸多借鉴意义。

下一阶段工作的挑战与方向

尽管“四普”项目已取得显著成效,然而后续任务面临诸多挑战。普查进程推进中,或将有更多偏远及复杂类别的文物被发现。精准的普查和保护措施成为当务之急。同时,如何运用普查所得数据,优化文物保护体系,并深化对四川历史文化的研究,亦为未来工作的关键方向。

各市(州)在下一阶段应如何根据自身特色优化普查作业流程?期待读者在评论区发表见解。同时,我们诚挚邀请您为本文点赞并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