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北京市举办了一场以“考古北京(2024)”为主题的发布会。会上,最新考古发现被正式公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金中都遗址中的端礼门在本次考古活动中实现了首次发掘。这一重大突破激起了众多考古爱好者的高度关注。

揭秘金中都城门遗迹:端礼门背后的儒家文化渊源与考古新发现  第1张

金中都遗址概况

北京市西南部坐落着金中都遗址,该遗址横贯西城区与丰台区。这里曾是金朝的都城,其昔日的辉煌历历在目。近期考古新发现吸引了众多关注。金中都遗址详细记录了金朝的历史变迁,对研究金朝文化及其他领域具有重大价值。这座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都城遗址,其考古价值无可估量。

端礼门位于金中都外城西南角,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命名源自儒家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文化的交汇态势。

端礼门结构

城门由东西两侧的墩台和中央的门洞构成。墩台设计巧妙,底部由三层砖块堆砌,每层厚度约为6厘米,并掺有夯实土层。这种精湛的建造工艺体现了城门的高规格。中央门洞宽敞,宽度达到6米,曾是古代都城的交通要道。车辙和疑似马蹄印的痕迹,共同证明了古代交通的繁忙。

城内遗迹

考古工作者在金中都城内揭露了南城墙内侧的顺城街遗存。该街道东西走向,宽度约为11米,并可见车辆过往的痕迹。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想象当时城内交通的繁忙。此外,在顺城街北侧的路沟中,考古人员发掘出161枚石砲。这些石砲似乎揭示了当时都城防御体系的设计思路。

瓮城与护城河

瓮城坐落于金中都城门外侧,扮演着关键性的防御角色。城墙表面可见密集且排列有序的夯窝痕迹。城内遗留的踏印生动地展现了士兵及过往人员的历史活动。瓮城周围设有护城河,位于瓮城西墙东侧约11米处。河床从西北向东南环绕瓮城,此设计显著提升了金中都的防御效能。

马面遗迹

城门外70米处,考古人员发现了马面遗存。这些防御工事明显高出城墙,使原有的城防升级为三面防御体系。遗存中透露出扩建的痕迹。根据历史文献的研究,这些遗存可能与金朝末期蒙古军对金中都的进攻事件有关联,马面在战斗中受损,之后进行了加固。

特别的南城墙

端礼门坐落于南城墙,其建筑风格别具一格,根基设于古河道之上。在施工阶段,特别强化了基础部分。具体做法是挖掘了两个深达80厘米的基槽,并填充了碎石与砖块,以夯实形成牢固的基础。此外,还穿插使用了粗细不等、间距紧密的木桩,这些木桩深入墙体内部,有效支撑了“永定柱”的稳固性。

端礼门作为金中都首次出土的城门遗址,其建筑形态保存完好,形成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这一发现对探究金中都的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古代都城遗址的考古成就中,您最关注的是哪个环节?敬请点赞、转发本文,并在评论区发表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