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马钢矿业南山矿发生了一起引人关注的事件。复垦后的东山铁矿采场,这片曾经的废弃矿坑,如今种植的60亩水稻迎来了收割。此举在全国冶金矿山领域开创了先河,实现了废弃矿坑向良田的转变。
矿坑的前世今生
1954年,东山铁矿采场落成,长期作为露天矿场运作,直至2012年方才停止使用。历经近半个世纪的开采,该地已成为废弃区域。废弃后,采场遭遇了众多问题,包括地形地貌的破坏等。自2012年起至2023年8月,经过11年的不懈环境整治,该废弃矿坑终于达到了复垦的基本条件。
在此期间,遇到了众多挑战,不仅涉及恢复土地的基本利用价值,而且需要确保土地适合农作物种植。这些治理任务背后,体现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投入,相关人员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断探索和实践。
复垦模式的探索
治理完毕的矿坑,如何实现土地的合理开发,南山矿相关部门展开了深入讨论。是将其转化为花园绿地,还是根据现代需求改造成停车场、篮球场或足球场等设施?在广泛征集意见后,结合周边村民的耕作传统和综合效益考量,最终决定种植水稻。这一决策虽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考量了众多因素。
南山矿的决策参考了邻近村民的耕作技巧,此举蕴含深远意义。首先,它将使这片昔日的荒废土地得到再次开发;其次,它还将对周边环境产生正面效应,终结该区域的荒凉状况。
田间管理与产量
陶世根负责该复垦土地的田间管理工作。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及土地治理效果显著,使得该地块产出优质粮食。当前亩产量已实现6至800斤的较高水平。受此鼓舞,陶世根计划水稻收割后立即种植小麦,并计划更换品种,力争明年实现亩产1400斤的更高目标。这一计划不仅体现了陶世根的辛勤付出和期望,也彰显了对复垦成果的信心。
他的付出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活力,使一个昔日的废弃矿坑重燃了变为优质耕地的愿景。这要求实施科学的耕作管理,依据土壤特性进行适宜的种植、培育与养护。
改造中的难题解决
黄克斌,马钢矿业生态修复公司经理,指出东山坑改造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沉降问题尤为突出,导致土壤保水性能不佳。为克服这些难题,公司前期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前期准备,包括土壤改良措施。目前,60亩农田已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这标志着众多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土壤改良的过程涉及对土壤成分的详细分析,并需添加适宜的物质以调整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能等关键指标。这一过程往往需要通过反复试验和探索,以确定最有效的改良措施。
灌溉资源的利用
南山矿区通过利用凹山人工湖充沛的水资源,为水稻田提供灌溉。此举措既有效,又高效。它确保了灌溉水源的水质符合标准,避免了因水源问题而阻碍水稻生长的可能;同时,还大幅减少了水利资金的投入。水资源在复垦种植的全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若缺乏适宜的灌溉水源,即便土地复垦满足条件,也难以产出高品质的水稻。
该灌溉计划的具体执行方式为何?首先,必须构建高效的引水系统;其次,要科学安排水资源分配。以水稻为例,其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各异,因此,合理分配水资源是一项需要精确计算的工程。
未来规划展望
南山矿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旨在加速对废弃矿坑的生态恢复。他们计划在明年年底前恢复300亩耕地。这一积极举措展现了南山矿在废弃矿坑复垦领域的坚定决心。此举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影响,每增加一亩耕地,都是对国家粮食储备的积极贡献。
此举措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废弃矿坑从环境污点转变为肥沃的耕地。南山矿复垦的成果令人期待。若你对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议题感兴趣,不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