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山东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的12万吨级油品码头项目顺利完成竣工验收,进度超出预期,提前了一个月。这一成就显著,展现了高效的建设速度,令人感到鼓舞。
项目基本情况
该工程位于董家口港区西防波堤二期的内侧优越位置。西侧与10万吨级泊位工程相接,东侧则与规划中的岸线相连,其地理位置极具特殊性。项目着重建设了2个12万吨级油品泊位,岸线总长度为690米,年设计通过量高达995万吨。这一系列数据充分显示出项目的规模相当庞大。
项目完成后具有重大价值。首先,它填补了董家口港区原油运输能力的不足。其次,对黄岛港区原油运输的现有和新增需求起到了承继与推动的作用。此外,该项目还有助于缓解青岛港油品码头泊位能力的结构性问题。
项目筹备精心
青岛港建管中心在筹备阶段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期间,邀请了众多来自港内外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专家们对项目策划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不仅对前期手续进行了详尽梳理,还对施工方案进行了精心策划。此外,他们还就设备采购、安全质量环保以及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细致规划。
专家们的辛勤付出为项目打下了稳固的基础。每个步骤均经过周密考虑,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这为项目在复杂情况下有序推进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施工困难重重
施工期间,工期紧迫且任务量巨大,这对施工团队构成了重大挑战。以消防泵房改造为例,这一工程对油品泊位生产造成了影响,但施工团队并未被困难击垮。他们组织参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并利用两个30万吨级油轮泊位空闲期这一有利时机,成功大幅度缩短了施工周期。
场地空间有限,且物资设备集中到货,这构成了一个挑战。施工团队针对工序特点,预先制定了应对措施,确保物资和设备能够迅速接收、安装和调配,从而确保施工环节的顺畅衔接,推动施工进度不断向前。
创新工艺成果
该工艺在油气回收处理方面具有独特性。它运用了“液氮深冷+吸附”技术,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治理效果明显。此外,该技术还能将回收的液氮转化为氮气,用于码头装卸臂的清洁,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橡胶护舷的安装技术得到改进。由原先的植筋法转变为套丝清孔法,这一改变不仅符合设计规范,而且显著减少了施工时间,缩短了60天,有效促进了项目的快速推进。
项目重要意义
从区域发展的视角分析,项目完工将为董家口港区的成长提供强劲助力。此举将增强原油的运输效能,进而促进区域内多个产业的繁荣,包括但不限于物流和化工等行业,均将从中获益。
青岛港成功解决了油品码头靠泊能力的问题,这一举措显著提升了青岛港的整体竞争力。在当前港口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青岛港得以稳固其市场地位。
未来发展展望
短期内,该码头提前完成并投入使用,预计港口的油品装卸量将逐渐增加。此增长将带动货物吞吐量提升,进而促使港口的经济效益迅速增长。
长远来看,此码头有望成为山东港口建设的典范。未来项目是否延续创新技术及高效管理模式,尚待观察。我们期待读者参与讨论。此外,也欢迎点赞及转发本篇文章。